图片新闻

以“新”入心 向美而行——“文明实践在上海”系列宣传推广活动走进奉贤

来源: 市文明办 发布时间:2021-02-19

以文化人蕴新风,十里红装迎丰年。2月6日下午,“文明实践在上海”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来到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春节临近,为进一步倡导大家“就地过年”,村民们早早布置了红灯笼、窗花等装饰,让整个吴房换上了“红装”,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此次“以‘新’入心 向美而行”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是一次文明与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更是一次文明实践走深走实更走心的生动实践。

吴房村,这个南上海古老的村落,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上海市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吴房村的乡村振兴是一次乡土韵味的提炼,城乡品质的提速,贤美文化的提升。

围绕青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思想、新品德、新文化、新风尚、新奉献”这“五新”项目,吴房村内以“文明”为媒,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赶集”活动,将站内“三治堂”“农创集市”“烟火往事”等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点,形成了串珠成链、移步换景、文明相连的“10分钟新时代文明实践圈”。

通过“圈”内微课堂、农耕文化、“四史”灯谜、非遗体验、弄堂游戏等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让广大市民群众在“云游”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意境中,见证吴房的“蝶变”,感受吴房景色之雅、民风之美、文化之韵,体验不一样的吴房年味。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文明实践大家谈”沙龙活动,有回乡创办越剧工作室的“吴房小囡”、国家一级演员吴群,“闯入”乡村追寻梦想的95后青年董浩楠,带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费立平,传承“贤美家风”的老党员朱益龙等,八仙桌前大家品尝着别具农家特色的灶头菜饭和草头塌饼,围绕着反哺家乡、逐梦青春、幸福小康、文明风尚的话题聊得不亦乐乎。

图片

奉贤区青村镇,古称青溪,享有“中国黄桃之乡”的美誉,南上海文化之根,城市人的世外桃源。这里,传承着言子“青溪讲经,道启东南”的历史文脉,孕育了“吴中草圣”张弼“一门三进士”的贤韵家风,留下了“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千古佳话。这场别样的“赶集”活动也是青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文明实践既是服务群众,又要依靠群众,从“文明实践”到“实践文明”,文明之花在青村全域绽放。

青村镇以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为原点,整合村居以及青溪老街、中版书房等公共服务资源,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构建“1+30+X+C”的文明实践网络矩阵,不断延伸文明实践“触角”,着力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线下文明实践圈;用好志愿服务“主引擎”,以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吸纳先进典型、文艺能人、文化贤人、社会团队、爱心人士等人才充实到各类文明实践队伍中,打造文明实践“蓄水池”与“活源泉”;聚焦“五新”主题,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精心设计文明实践菜单,启动“梦圆小康?书香门第”美育工程培育计划等,以聚人气、暖民心的实践活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链接”到群众心里,让群众有更多看得见、听得懂的体验感,有愿参与、真点赞的获得感。

奉贤区弘扬“奉信、奉贤、奉献”的城市精神,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汇聚起建设“人贤、家和、城美”文明之城的伟岸力量。整合理论宣讲等“9+X”平台,实现空间、体系、人员三融合,推进资源整合,推动资源下沉。结合“圆梦行动”等征集群众需求建立需求清单,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群众需求,精准对接需求和资源,将“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精准对接。目前,区级平台已发布供单、点单各3844条,派单、接单及评单各3825条。

截至2021年2月6日,上海全市16个区已完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村(居)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阵地的100%全覆盖,并依托园区、商区、厂区、校区等,因地制宜打造了“文明实践益空间”“文明实践点”楼宇、街区等708个区域特色阵地。其中,奉贤区依托志愿服务三级网络、生活驿站、党建服务中心等现有资源,围绕中心、分中心、站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千工程”,建成1家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家街镇级分中心,317家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在此基础上,将一批群众集中聚集、具有服务功能、具备一定条件的场所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形成“一镇百家,一城千家”的阵地格局。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网主办,奉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承办。活动全程通过“上海志愿者”官方抖音号、东方网、阿基米德、央视频、美谷奉贤APP等平台进行直播,约2.5万人次观看了本次直播。此次直播的“文明实践在上海”——奉贤站,是系列宣传活动的第14站。后续系列活动将继续直播探访全市16个区,从不同视角全方位展示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点、街区、楼宇、公共空间等不同阵地的功能和特色,进一步讲好“文明实践在上海”的故事,传递“志愿服务在上海”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