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阵地全覆盖 线上线下相融合 六项机制强保障

来源: 上海志愿者 发布时间:2021-01-04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10月,中央将上海市长宁区、静安区、闵行区、金山区、崇明区等5个区纳入第二批全国试点县(市、区)范围。为深化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上海将其余11个区列为市级试点区,在全市范围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 

▲2019年12月11日 上海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部署会

一年多来,在中央文明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有力指导下,在市委、市文明委的坚强领导下,上海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持续推进阵地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健全到位、服务群众精准到位,不断拓展中心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初步形成全市16个区交相辉映、实体平台与线上平台双轮驱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双向提升的“上海特色”。

一、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域覆盖的总体格局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文明实践“推得动”

市级层面,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市委书记、市文明委主任李强就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委办〔2019〕44号),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专门召开会议,对全市试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同时,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领导班子带队赴16个区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各区结合区域优势和特点,抓紧抓实中心建设各项工作。市文明办按照“2020年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书”要求,排定“时间表”“路线图”,每月发布重点工作提示,建立月度进展报送机制和阵地信息填报机制,掌握面上动态,加强指导督促。

▲2019年12月11日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文明委常务副主任周慧琳在上海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部署会上讲话

区级层面,各区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统筹谋划、靠前指挥,形成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书记带头抓、多部门齐落实的工作态势。全市16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均由区委书记担任主任。4个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长由区委书记兼任,12个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长由区长兼任。15个区建立由区委副书记担任中心常务副主任的领导机制,有力推动了各类资源和力量投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强化阵地建设,确保文明实践“盘得活”

一方面,在统筹整合党建(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年中心等各类阵地资源基础上,目前全市已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全覆盖建设,共建成16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21个乡镇(街道)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6025个村(居)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依托园区、商区、厂区、校区、景区、街区、楼宇、交通枢纽、服务窗口、教育基地、公园绿地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文明实践“示范带”“实践点”等693个特色阵地。

另一方面,在依托全市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与基层党建、公共文化等阵地资源贯通融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目前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采取委托社会第三方管理运作、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外包或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运作等社会化运作模式的比例达50%,呈现阵地资源整合、平台功能融合、社会协同聚合的发展态势,构建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各类资源就汇聚到哪里”的广覆盖、集约化、精细化服务网络。 

强化六项工作,确保文明实践“有干货”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统筹推进“学习宣传理论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创新开展文明创建”“大力弘扬时代新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六项工作任务,目前已开展6.6万多场文明实践活动,形成近9000个常态化项目,打造1300多个品牌项目和1600多支品牌团队。

学习宣传理论政策方面

统筹市委讲师团、“五老宣讲团”、青年讲师团以及理论宣讲群体、先进典型群体、新乡贤群体等骨干力量资源,组建1300多支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团队,打造900多个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面向基层群众推出“新时代新使命”“全面小康面对面”等宣讲课程或活动菜单,通过阵地式、组团式、点单式、网络式、沉浸式、互动式等多种方式,开展理论宣讲活动超过1.6万余次,“新思汇”“闵理修齐讲堂”等350多个品牌项目深受群众欢迎。

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方面

加强先进典型的挖掘、培育和宣传,发挥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通过组建道德宣传讲师团、在文明实践中心三级阵地设立工作室等多措并举,开展常态化宣讲活动,现身说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开展文明创建方面

搭建集法律宣传、科学普及、教育引导、便民服务、监督评议等为一体的文明实践大平台,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垃圾分类、公共卫生、文明居住等社区治理和敬老助老、救孤助学、帮困助残等邻里互助活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方面

聚焦“市民修身”“爱国卫生运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培养节约习惯”“推广公勺公筷、践行文明餐桌”“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文明养宠、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居住等专项工作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

组建区级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和基层文化志愿服务队,依托丰厚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强化与区域文化资源相融合,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贯通,打造“文化客堂间”“城市书房”等基层特色文化项目,开展“非遗进社区”等文化配送活动,更好满足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方面

围绕服务重大活动重点工作,发挥志愿服务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比如,今年全市文明实践三级阵地成立进博会专项志愿服务队220支,近6万人次志愿者投身“党员先锋、美丽家园、平安守护、暖心微笑、文明风尚”五大行动,有力保障了第三届进博会顺利圆满举办。又如,疫情期间,全市文明实践三级阵地第一时间发布倡议书,开辟志愿者招募通道,以社区、机场、车站、码头、高速道口、地铁以及人口密集场所为重点区域,以邻里守望、科普宣传、医疗卫生、防疫辅助为重要内容,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动,织牢联防联控安全网。

注重因地制宜,凸显区域创新亮点

在全市面上统筹推进的基础上,各区结合地区优势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路径模式,培育了一批优秀案例、先进典型和特色品牌,着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百花园”。

静安区

以“党建引领、共同实践、融入治理”为总方向,构建组织部、地区办、文明办“三驾马车”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与党建(党群)服务阵地合建共用,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党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模式。

长宁区

以五级网络为总体布局,在建设“个十百”三级阵地的基础上,拓展创建千个文明实践示范楼组(宇)和万户文明实践示范家庭,织密“个十百千万”精细化服务网络,构筑“零距离”服务圈、“家门口”风景线。

金山区

发挥先进典型引领带动作用,成立“金山好人”文明实践员队伍,在区中心建立“金山好人之家”,常态化开展“相约好人、共享文明”服务群众活动,并以“做文明有礼的金山人”为主题,实施一镇一品培育工程,培育了“社区自治百草园”“育英学堂”“文明居住伙伴互助”“五彩滨海”等一批品牌项目。

崇明区

在打通理论宣讲、教育、文化、科技科普、健身体育等五大平台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围绕世界级生态岛功能定位,拓展“生态+”服务平台,结合城乡“五美社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打造垃圾分类、美丽庭院、河道清理等文明实践项目。 

闵行区

拓展卫生健康、敬老助老、邻里守望、法律援助、文明传播等服务平台,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牵头作用,充实“社区新动力”资源库,推动“三家”文化进社区等一批文明实践重点项目以菜单方式配送基层。

徐汇区

探索“党建引领社区多中心功能融合提升”新模式,制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融合提升指引》,打造“一门式”空间、“一站式”服务、“一体式”队伍、“一条龙”机制,提高阵地功能融合、资源综合使用效能和服务社区能力。 

奉贤区

实施“一榜四工程”,即整合先进典型资源的“贤人榜”、整合阵地资源的“百千工程”、整合理论宣讲资源的“飞燕工程”、整合美育资源的“美育工程”、整合服务群众资源的“圆梦工程”。

嘉定区

开展“宣讲新思想”“修身新面貌”“城市新形象”“文明新风尚”“文化新生活”“志愿新力量”等“六新行动”。

黄浦区

推出“时代有痕”“文明有戏”“实践有行”“言之有理”“榜样有力”“志愿有约”“人生有悟”“百姓有话”“成长有礼”“健康有道”等十大系列百项文明实践特色项目。

青浦区

围绕“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开展文明实践系列行动,全力打好工作“组合拳”。  

松江区

发挥区域高校集聚优势,成立由10所高校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驻松高校志愿服务联盟,发布品牌项目、地校合作项目、志愿服务队伍、培训课程、实践阵地等“五个一批”资源菜单,推出地校合作项目80余项,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浦东、徐汇、虹口、杨浦、普陀、宝山等区

结合区域特点,重点打造滨江岸线和苏州河沿线“一江一河”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带,五角场地区文明实践示范圈,梅陇路“党建+文明实践”示范街、长阳路创新创业文明实践示范街、清峪路文明实践示范街区,宝山“重温历史、志愿服务、科普教育、乡村振兴、休闲健身、文创园区”文明实践线路等,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成为人民城市的暖心底色、生活秀带的耀眼亮色。

二、统筹线上线下,着力营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建共享的社会生态

1.强化资源跨界整合

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推出“新闻发布、宣传展示、互动交流、供需对接、目标管理、统计分析”六大功能,强化与“上海志愿者网”功能互补、与实体平台协同运行,着力构建从“指尖”到“身边”的文明实践新生态。平台上线运行半年以来,已吸纳包括各级部门、单位、组织、阵地等974家活跃用户,通过在线实时供需对接,推动包括“志愿者”“场地”“服务项目”“资金”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要素跨系统、跨区域、跨领域充分流动和高效整合,更加精准把握社会关切和群众需求,为文明实践项目孵化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撑,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截至12月15日,“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市级平台累计发布19064条供给单、2495条需求单,完成8638条供需对接单。

▲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仪式

2.强化条块合作联动

坚持激活、整合、下沉、共享,一方面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市级优质资源机制化下沉、制度化安排、渐进式推进,为基层提供科普宣传、艺术巡展、急救培训、安宁疗护、捐衣济困、助老孝亲等一大批专业化服务项目;另一方面依托三级阵地,解决项目落地所需要的场地设备、服务对象等资源要素问题,使条线单位和基层社区在共建项目、共育团队中实现合作共赢。今年以来,市级部门单位与基层线上供需对接、线下合作开展的文明实践条块联动项目达715项,受到基层群众普遍欢迎。其中,市宣传系统与崇明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行”合作试点,提供“传思想、传文化、传政策、传道德”四方面69个志愿服务项目;市卫生健康系统推出急救培训、生命教育、安宁疗护、健康科普、呵护幼苗、中医文化、心理舒缓、手语陪护等“八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项行动”,为全市文明实践条块联动提供样板经验,受到基层普遍好评。

3.强化精准服务群众

各区因地制宜建设“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区级平台,实施以“供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五单式服务群众流程和“孵化项目—招募志愿者—实施项目—评估效果—优化项目”五步骤项目管理流程为核心功能的全闭环管理,打造“积分兑换”“场馆预约”等个性化功能模块,并实现与市级平台信息互通共享,将文明实践与智慧生活深度融合,将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精准匹配。同时,各区建立与区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平台以及各类“两微一端”载体联通融通机制,着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服务、人人受益的文明实践共同体,让文明的种子扎根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网络的各个角落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截至12月15日,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共在线发布服务群众项目供单50015个,收到点单149188个、服务评价76841条。

三、完善工作机制,着力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工作实效

1、完善志愿服务机制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相互融入、双向提升,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统筹规划、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队伍各展所长、志愿服务站点承接落地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为文明实践中心有效运转和志愿者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12月15日,“上海志愿者网”实名认证注册志愿者达5113331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1%,全市常态化文明实践项目中志愿服务项目所占比例超过73%。

▲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城市文明志愿者

2、完善宣传推广机制

构建以“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和“上海志愿者网”为核心,纵向贯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横向联通各区融媒体中心、内外融通“学习强国”平台和各大主流媒体及新媒体移动端的立体化宣传矩阵,发布文明实践信息超过2万条、视频近500个,累计阅读量近1000万人次,推出视觉识别系统和宣传品,开展“文明实践在上海”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掀起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活动热潮。

▲“文明实践在上海”系列宣传推广活动

3、完善激励嘉许机制

制定《上海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实施办法(试行)》,实行志愿者星级认证,将163万余名在“上海志愿者网”实名注册并累计服务时间大于40小时的志愿者及市志愿服务先进个人信息纳入市信用平台,进一步完善评选表彰、宣传激励、信用激励、资助帮扶、保险保障、礼遇优待“六位一体”的激励嘉许机制,提升文明实践志愿者的荣誉感和美誉度,吸引更多志愿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4、完善常态培训机制

市级层面以集中授课、实操演练、网络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连续开展八期专题培训。各区依托市级配送师资,整合区域优质资源,定期组织基层培训。截至12月15日,全市共组织超过26万人次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题培训,全市文明实践志愿者骨干培训率超过88%。

▲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双周常态化培训

5、完善实效评估机制

研制出台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评估标准,形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六大功能、乡镇(街道)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九大功能、村(居)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五大功能上下衔接、相互支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评估标准体系。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年度评估机制,强化大数据分析和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在过程管理和实效评估中的作用,加强常态化调研指导和督促整改,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

▲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评估标准解读视频培训会

6、完善人财物保障机制

注重盘活存量,在人财物资源利用上强调集约集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的平均可使用面积分别为1370.4平方米、2074.6平方米和275.3平方米,与其他阵地共享面积均超过81%。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6亿元,全市16个区中1个区成立了志愿服务工作科,5个区成立了相关事业单位或部门,2个区共新增2个行政编制,11个区共新增35个事业编制,建立由35756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工作队伍,确保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常态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