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前沿

上海各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好习惯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25

▲程家桥街道上航新村“暖心之家”志愿者用湿垃圾制作生态肥种植蔬菜。采访对象供图

在社区,他们是垃圾分类指导员、宣传员,更是服务员:见行动不便和高龄老人,主动上前接过垃圾袋,帮一把;偶尔遇到不甚理解的人,耐心引导、循循善诱,劝一回。

在上海,平均每9名注册志愿者中就有1名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截至今年5月,全市依托“上海志愿者网”发布“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项目2.76万个,71.38万志愿者参与,累计服务时长超过4698万小时。

习近平总书记5月21日给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市文明办迅速组织各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和广大垃圾分类志愿者开展专题学习。下一步,将持续完善项目策划、活动组织、措施保障、激励嘉许等制度建设,不断激发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的内生动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贡献力量。

逐步构建三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

“001”,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编号。这是上海市首块街镇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牌匾。在这里,每个居民区都有一支专属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

2018年下半年起,全市开始逐步构建市、区、街镇3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2018年8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总队成立,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随着区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各街镇、各居村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相继成立,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三级管理、五级队伍”志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处长、市志愿者协会秘书长俞伟说,推行垃圾分类要巧用方法、转变观念。用“巧劲”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提升全民参与的热情。“如何施‘巧劲’,让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中来才是关键。”

以闵行区梅陇镇为例,全市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之初,社区志愿服务联合开展多场湿垃圾环保酵素制作、可回收物变废为宝的手工品制作活动。随着特色活动的开展,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推进了垃圾减量效果。

制度落实,实现志愿服务规范发展

2019年,《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作了修订,进一步明确包含垃圾分类志愿者在内的广大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市文明办、市绿化市容局等部门也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和完善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各街镇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各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管理体系、队伍建设、注册服务、培训要求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规定。

如今,全市各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均于“上海志愿者网”实名注册,确保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有效落地。截至今年5月,全市共有星级认证志愿者11万人,其中2.8万人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享受激励嘉许,占比超过25%。

▲青浦区徐泾镇垃圾分类志愿者打造“社区环保花园”,实现湿垃圾循环利用。 (受访者供图)

制度保障让志愿服务更为专业。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引入和扶持第三方社会组织,为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提供支持;在嘉定区安亭镇,发挥“志愿服务中心—基层志愿服务站—各志愿服务团队”的三级志愿服务工作网络机制的快速反应优势,推进垃圾分类减量。

“趣味小游戏”融入文明实践

小手牵大手,垃圾分类向前走,在“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上,这一服务群众项目收到11.7万多次的点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之一。

注重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精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文化体系,上海正不断增强志愿服务的感召力量和引领作用。2018年以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总队开发编印《垃圾分类课堂教材》,设计开发一系列垃圾分类卡通形象和文创产品,绘制编辑、公开出版《垃圾分类连环漫画》,以多样方式融入文明实践,也带动广大垃圾分类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见微、见实、见行。

结合时下环保新理念新方法,志愿者们还在开动脑筋:在嘉定区嘉定镇街道,通过“古法造纸”“科普游戏”等文化创意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的吸引力;在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居委会与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联手,鼓励青少年用废弃物品制作创意小物件,“让社区的孩子成为垃圾分类的宣传主力军,以点带面扩大宣传辐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