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前沿

老小区试水“门房革命” ——浦东新时代文明实践触达“神经末梢”

来源: 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1-04-13

窗明几净的房间、细致贴心的服务设施、缤纷多彩的告示牌……走过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峨海小区的人,都会朝门口多看几眼。这个酷似便利店的建筑,其实是小区的门卫室。

印象里的门卫室,不都是门脸灰暗、功能单一吗?在塘桥街道,部分小区门卫室的“焕然一新”,不仅使社区的便民服务再度下沉前移,也推动浦东新时代文明实践进一步触达“神经末梢”。

小区必经地,服务第一线

“不好意思,今天出门口罩忘记带了。”这天,峨海小区所在的蓝东居民区社工李讯正在小区门口值班,居民张大哥走过来对他说。话音刚落,李迅就从便民箱里拿出一只口罩递给他……

这样的便民故事,在峨海小区经常上演。“近年来,居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塘桥作为城市化较早的区域,老旧小区占比高,同时还要做好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等具体工作。受限于基层工作力量有限,一个居民区往往只有5-6名工作人员,这是社区治理面临的实际挑战。” 塘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朱洪明说。

面对挑战怎么办?塘桥街道的做法是,把门卫室这个居民进出小区的必经地,变成了便民服务的集中地、各类信息的汇集地、展示文明的主阵地。

走近峨海小区的门卫室,陈旧破损的房门已更换成崭新的玻璃滑门,不仅出入更加方便,还透露出“欢迎光临”的意味。除了外表“养眼”,门卫室的功能设置也更加多元:公告栏、微心愿、便民箱和互助通等区域,及时发布政策资讯、居民需求、服务预告等信息,提供打气筒等小工具借用。门卫室内的卫生间,也在社区支持下重新装修了一遍,干干净净、亮亮堂堂,开放给有需要的居民使用。

这一切,就像小区门卫室标语所说的那样: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暖心贴心更开心。

推进“三口一视界”全覆盖

门卫室的变化是一个缩影。以门卫室为原点,在小区出入口处横向50米、纵深100米的视界范围内,塘桥街道着力打造“文明示范的窗口”“安全守护的关口”“社区服务的端口”,计划年内实现居民区全覆盖。

——建设“文明示范的窗口”。塘桥街道办事处主任费维照说,围绕“烟蒂不落地”“文明养犬”“垃圾分类”等文明习惯养成,塘桥在小区主出入口精心设置“一屏、一栏、一墙”等载体,树立一道文明风景线。

比如,为倡导“文明出行”,峨海小区在交警部门支持下,通过公益企业捐助头盔,在“三口一视界”文明实践点设置了智能存储柜,居民扫码就可以免费借用。这种针对电动自行车头盔的便民共享服务,有助于居民文明出行习惯的养成。

——建设“社区服务的端口”。如今,峨海小区的社工、志愿者、物业等社区服务队伍,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在小区主出入口轮流值班,为居民提供可见、可及、可得的服务。

不少社区服务虽然简单,却很受居民欢迎。比如,之前居民门禁卡出问题,要专门跑一次物业。服务下沉前移后在小区门口就能办妥,短短两个月就办理门禁卡400余张。

——建设“安全守护的关口”。依托街道城运分中心等工作平台,塘桥在部分小区门口接入视频监控、智能门禁、车闸道闸等物联感知设备,建立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的快速发现、及时处置网络。

比如,去年小区居民朱先生母亲从家中走失,居民区调取监控确认了老人走失的方向,然后联合塘桥派出所逐步排查,最终找到了老人。

掀起社区治理的“门房革命”

“小区出入口是小区流量最大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就是把文明实践落实到‘神经末梢’,同时构建24小时不打烊为民服务的友好界面。”浦东新区文明办主任邓亮说。

在邓亮看来,峨海小区门卫室之变,体现在多个层次:形态上,变得窗明几净,像“便利店”一样更加吸引居民走进;功能上,实现了社区服务的前移、“家门口”服务的进一步延伸;体系上,成为超大城市城市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关节点;机制上,也不是单纯依靠政府,而是和居民、企业、社会有效联动。

“能不能像农村的‘厕所革命’那样,在城市里掀起一场小区‘门房革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教授说,小区出入口、门卫室,往往是一个小区文明的“门面”。门卫室原来功能很单一,经过改造后可以提供多种便民服务,满足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做到这一点,除了物业公司,更需要基层党建,带动居民群众走出楼道、融入社区、参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