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前沿

塘桥街道的一个小小门卫室“变身”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来源: 文汇新闻 发布时间:2021-03-30

你或许想象不到,在浦东塘桥街道的峨海小区,小区大门口成了暖心故事集中地:有老人急着看病,一时间缺人照看4岁的孙子,跑来小区门口向求助,志愿者很快就对接上楼组长上门;有居民早上上班太匆忙,忘记带口罩,也立刻想到了门卫室里的便民箱……

紧盯小区大门这一居民每日进出的必经之地,塘桥正在对进入小区后纵深50米、横向100米的T字形范围,精心打造“50米视界”,今年又将在此探索设立24小时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让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

有了“50米视界”,服务居民从“最后一公里”缩短到“最后一百米”

塘桥街道辖区内老旧小区较多,占比超过40%,这些小区中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街道梳理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门责管理、绿化养护、安全保障、公共设施、文明行为等方面共9大类、36项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以此为切入点,用“50米视界”的打造让文明实践行动不断向基层延伸。

一走进峨海小区,原本的门卫室门口已经挂上了“24h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标识。曾经功能单一、外观破旧的老旧小区门卫室,已经被改建成为多功能厅。这里提供全天24小时“供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五单式服务,有时有社工现场办公,有时有志愿者值守,即便是在夜间,物业保安也能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服务。同时,这里还是咨询接待、便民服务、邻里共享的公共空间,与“家门口”服务站有效联动,延长了为民服务的触手。

记者发现,原本放置在“家门口”服务站内、供居民按需借用的便民工具,如打气筒、老虎钳等,也被“前移”至实践点,方便居民借用。除了提供各种咨询、宣传、预约,服务点还配备了电子屏、接待台、遮阳伞、便民服务箱等设施。

蓝东居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有社工队伍、志愿者队伍、物业保安队伍、业委会队伍、楼组长队伍5支队伍参与到实践点的服务中,各类社区力量共同参与,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缩短到了“最后一百米”。

落实到“末梢神经”,打造特色各异“24小时文明实践点”

除了峨海小区的这个实践点之外,今年塘桥计划在已建成“50米视界”的11个居民小区,打造特色各异的24小时文明实践点,成为“文明示范的窗口”“社区服务的端口”“安全守护的关口”,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在硬件建设上,“24h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统一设置“十个一”便民服务设施,包括一张接待服务台、一张志愿者值守排片表、一条24小时服务供单、一个公告栏、一个政策窗、一面回音壁、一面微心愿墙、一个便民服务箱、一个资料架、一个互助通。

在运行机制上,这里还在探索问需于民的信息提取机制、问计于民的共商共建机制和问效于民的监督评议机制等三项机制,让居民群众感受到24小时可见、可及、可得的暖心服务。

塘桥街道相关领导表示,通过整合盘活区域内现有各类阵地资源,塘桥打造了“一个分中心+24个居委实践站+N个(80+)实践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实现全覆盖。现有各级各类资源焕发活力、协同运行,充分发挥最大效能,把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实到了“末梢神经”,成为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