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前沿

2021年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要点

来源: 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 发布时间:2021-03-18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建党百年宣传教育这条主线,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为工作目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一、着力健全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机制

(一)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市文明委统一领导、市文明办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市志愿者协会联络各方壮大队伍、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募集资产支持保障的“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做好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的换届工作。参照中央文明办机构设置情况,推动建立上海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在市文明办设立协调小组办公室,承担“负责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经验推广”的职责。

(二)健全双向提升机制。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街镇分中心)统筹规划、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队伍各展所长、志愿服务站点承接落地的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统筹推进“学习宣传理论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创新开展文明创建”“大力弘扬时代新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六项工作任务,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落地生根。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双向提升,一体化推进调研指导、专题培训、条块联动、示范创建、实效评估等工作。

(三)健全激励嘉许机制。鼓励各区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项基金,为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有效资金支持。落实《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上海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实施办法(试行)》《上海市“关爱好心人”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完善评选表彰、宣传激励、信用激励、资助帮扶、多重保险、礼遇优待“六位一体”的激励保障机制,做好志愿者星级认证工作,开展通报表扬工作,提升志愿者的荣誉感和美誉度。于夏季高温、重要节庆、重大赛会等时间节点,开展志愿者慰问活动。将符合条件的志愿服务信息纳入市信用平台,继续做好志愿服务信用激励工作。

(四)健全宣传推广机制。做好“上海志愿者”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微博等新媒体品牌的内容统筹、日常运维,围绕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重点工作,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动力,持续推动媒体融合。继续开发文化宣传品,开展“文明实践在上海”第二季宣传推广活动,提升“上海志愿者”“文明实践在上海”影响力。做好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学习宣传、“为志愿加油”、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十件大事宣传展示和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上海推选等工作。

二、着力整合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阵地资源

(一)线下实体阵地整合到位。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完善各级阵地功能,鼓励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因地制宜地在街区、园区、商区、景区、校区、公共空间等打造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特色阵地。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内涵建设,树立一批示范阵地,培育一批品牌项目和优秀团队,开展经验交流,在全市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做好各级志愿者服务基地、志愿服务总队建设、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直属志愿服务总队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场所志愿者服务基地建设,推动成立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联盟。

(二)线上平台作用发挥到位。加强“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市级平台“新闻发布、宣传展示、互动交流、供需对接、目标管理、统计分析”六大功能,优化操作流程,强化各区平台数据和市级平台实时互通共享,将市级平台建成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各领域工作的“神经中枢”,发挥“供给单、需求单、完成单”三单式供需对接梳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要素跨系统、跨区域、跨领域高效整合。完善“上海志愿者网”上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横贯相关部门单位,下连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功能,融合联通“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依托上海市大数据资源平台,完善“上海志愿者”主题库,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供大数据服务支撑,提升全市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数据精准性,实现统一归集、统一管理、共享应用、激励保障等综合能效。

(三)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到位。健全信息平台与实体平台协同运行机制,做好条块联动,推动市级优质资源机制化下沉、制度化安排、渐进式推进,引导各条线部门和单位激活、梳理、整合、盘活系统内部优质资源。依托综合服务平台,聚焦群众需求,使对接的资源孵化为实实在在的主旨类、普惠类、特惠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将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把城市温暖从指尖传递到群众身边。

三、着力推动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凝聚服务群众

(一)坚持服务精准化。发挥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心、分中心、基地等阵地作用,围绕教育、医疗、心理咨询、应急救助等民生领域,助推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化、精准化。鼓励各区、各单位结合区域实际、特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落实“供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五单式服务群众流程和“孵化项目—招募志愿者—实施项目—评估效果—优化项目”五步骤项目管理流程,结合实际开发特色功能,提升统筹整合资源和凝聚服务群众的精准性。

(二)坚持服务常态化。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讲述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阵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内涵丰富的惠民文化服务项目,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疫情防控、爱国卫生运动、制止餐饮浪费、生活垃圾分类等常态化志愿服务工作。依托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网络,培育壮大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

(三)坚持服务便利化。持续推进“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上海志愿者网”与“一网通办”的连通,提高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的体验度与便捷度。进一步完善“上海志愿者”微信小程序,做到功能更齐全、操作更方便。协调有市场影响力的数字地图内容提供商,上线“上海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地图”,提高群众寻找相关阵地、参与相关工作的便利度。

(四)坚持服务品牌化。结合“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节点,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学习宣传先进典型、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项目等,深化“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季”品牌。围绕“党员先锋、美丽家园、平安守护、暖心微笑、文明风尚”五大主题,深化“进口博览会城市文明志愿服务”品牌。发挥市民巡访作用,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红色文化联盟”窗口单位评估、文明用餐、垃圾分类等各类重点工作开展专项巡访,继续办好《新闻坊》“城市巡访”品牌栏目,擦亮“上海市精神文明市民巡访团”金字招牌。

四、着力提升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能力

(一)发挥理论研究作用。以加强上海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建设为抓手,继续吸纳专家学者参与,形成专业化研究梯队,提高研究中心的工作主动性,为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平台支撑和智力支持。聚焦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编辑出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系列丛书》《上海志愿服务蓝皮书》,研制年度《上海志愿服务发展报告》。

(二)发挥调研指导作用。制定印发《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调研指导方案》,建立统计分析、实效评估、定期调研、分类指导、问题整改、能力提升等常态化调研指导工作机制,形成“一区(部门)一单”调研问题清单和“一区(部门)一策”调研指导建议。通过市级层面每季度开展一次大调研、每月开展一次专项调研,各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调研,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常态化调研指导工作,排摸基层群众需求、指导破解工作难题、总结提炼经验模式,并将成果转化为深化拓展工作的有力举措,切实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一个目标、四个定位、六项工作、三个到位、六个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发挥常态培训作用。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为主要目标,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开展差异化专业培训。做好《志愿心》等志愿服务培训教材的推广和使用,丰富培训课程课件库。制定《上海市志愿服务培训工作指引》,完善线上线下、分层分类的培训格局,做好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每月常态化培训工作。

(四)发挥实效评估作用。发挥《上海市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评估标准》和《上海市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评估标准》的导向作用,做好年度工作评估,完善评估工作机制,推动各级阵地完善功能、上下贯通,各类平台资源整合、发挥作用,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综合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