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前沿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变迁史——建筑垃圾末端处置

来源: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1-01-06

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 ,一般是在建设过程中或维修、拆除旧建筑物时产生的。据统计,2000年左右,上海年产出的建筑垃圾量就高达2300—2400万吨。面对如此之多的建筑垃圾,如何处置、资源化利用就成了摆在面前的问题。上海地处东海之滨,低洼地较多。通过使用大量的建筑渣土进行回填或者堆山造景让建筑垃圾得到资源化利用。如,闵行的体育公园、外环线绿带等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景观效果。而上海利用垃圾填浜筑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

【目前,上海市建筑垃圾应当按照下列要求,进行分类处理:一是工程渣土,进入消纳场所进行消纳;二是泥浆,进入泥浆预处理设施进行预处理后,进入消纳场所进行消纳;三是装修垃圾和拆除工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分拣后进入消纳场所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进行消纳、利用;四是建筑废弃混凝土,进入资源化利用设施进行利用。】

填浜筑路

1914年填浜时的洋泾浜

从上海开埠至十九世纪60、70年代,上海市区的垃圾(其中包括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已采取填埋沟、浜、洼地和堆山筑路等方式进行末端处置。在咸丰十年(1860年)前后,江浙一带和上海附近的大量居民涌入租界,造房出租成了当时获利最丰的行业,大量垃圾用来填沟平洼,增加了可利用的土地,也提高了土地的价值。

1914年老城厢填护城河、拆城墙、筑中华路的影像

19世纪70年代,不少用垃圾填平的土地上盖起了房屋,筑起了跑马厅,修起了公园。但此时进行填埋的垃圾往往是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的混合物,填埋后仅在表面覆盖上一层泥土或用泥土杂以棉絮之类混合后封盖,自然无法做到像今天这样如回填渣土等无害化的处理。有些用垃圾来填没水塘,在20世纪初还作为灭除蚊蝇滋生地的一种措施,既减少了运输费用,垃圾清运部门又能在经济上得到一些补偿。

法租界公董局

据法租界公董局(相当于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是旧上海法租界最高的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记录,民国14年(1925年)以前的20多年里,租界内80%的低洼地是用生活垃圾填平的,面积约为300亩。直到解放前,上海市的垃圾填埋都缺乏规范的分类管理。尽管有相关部门进行代运,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仍往往采用混装混运的形式。    

肇家浜群众正在填浜

肇家浜群众正在填浜

解放后,为了进一步加速城市建设,从1949年到1954年8月,上海市共有354万吨垃圾用来填没沟塘,面积达300余万平方米。当时肇家浜的整治,就是利用垃圾来填浜筑路。到了60年代后,市区或市郊需填没的沟、浜越来越少。70年代修建的市区通往金山石化总厂的公路,利用了大量的垃圾填筑路基,同时期还利用建筑垃圾堆积修成了靶子场(位于广粤路),现已绿化成山。

直到1992年10号令《上海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的发布,使得上海市工程渣土和建筑垃圾的处置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上海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对本市工程渣土、建筑垃圾的清运、回填、处置,储运场地等管理都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市渣管处具体负责对全市建筑渣土从源头(产出)—运输—处置(消纳)的全程管理。

前文提到,在1992年还建造了宝山区北塘桥和高境镇、嘉定区申纪港、闵行区漕宝路6号桥、浦东新区花木5座建筑渣土储运场,日总转运量达315万。这些储运场一方面促进了市区内建筑垃圾临时堆点的取消,另一方面更是增强了对建筑垃圾中转及处置的管理能力。至此,上海市的建筑垃圾处置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规范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的建筑垃圾日积月累,全市可填埋的沟浜越来越少,原本用来堆放建筑垃圾的三林塘垃圾滩也难以承受。1978年,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以建筑垃圾为原材料,制造建筑渣砖的设想。这是上海市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第一次探索和尝试。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的建筑垃圾日积月累,全市可填埋的沟浜越来越少,原本用来堆放建筑垃圾的三林塘垃圾滩也难以承受。1978年,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以建筑垃圾为原材料,制造建筑渣砖的设想。这是上海市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第一次探索和尝试。

1979年,在南市区煤渣砖厂的支持下,对利用建筑垃圾制造渣砖进行了4次试验。试验表明利用建筑垃圾制成的砖块较之于用煤渣作原料制成的砖块,具有吸水性强、分量轻、粘性好3个优点。1980年3月,通过小型试验鉴定发现,建筑垃圾的成分多变。因此在次年进行的中试生产中,改进了渣砖质量。至1983年底,共生产渣砖285万块,约1.2万立方米。利用建筑垃圾制成的渣砖,在1988年前颇受欢迎,一度呈供不应求之势,直至外地粘土烧结砖涌入上海。至1990年末渣砖停产前,共计生产渣砖1000万块,处理和利用建筑垃圾19.6万余吨。这是上海市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一次尝试,事实也证明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势在必行。

1995年,全国人大提出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规,在法律层面填补了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管理的空白,也促进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发展。

渣土制砖机

2001年,上海积极拓展建筑渣土消纳途径。通过碎石制砖、绿化用土等措施,实现了渣土资源综合利用。当年,在市渣管处协调下,完成了318国道、黄兴绿地、太平桥绿地和松江大学城等建设项目的调土,消纳建筑渣土8万吨。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大规模工程建设使建筑渣土排放量快速递增。除了回填标高、围海造田的基本消纳方式外,还通过引进和推广堆山造景、制作建材等多项建筑渣土再生利用技术来尝试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如:延绵起伏的延中绿地,就是利用建筑渣土进行回填堆山造景。这成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途径的成功尝试。

2005年,上海共产生建筑垃圾2110万吨,约生活垃圾的3.5倍。其中1450万吨通过陆运处置、660万吨通过水运处置。建筑垃圾通过回填标高、围海造田、堆山造景、制作建材等方式实现资源化利用。当年,上海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95%。

筑路

筑路渣土制砖机

同年,在普陀、浦东等区相继建立装修垃圾分拣处置场,日处理能力达800吨。浦东嘉年华工地通过采用现场破碎等工艺手段将建筑垃圾作为筑路原料,也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一次成功探索。

堆山造景

2008年,市渣管处为解决企业渣土消纳难题,积极拓展建筑渣土水运中转处置和重大工程渣土卸点协调工作。新增九龙路码头、江边码头为建筑渣土中转点,中转能力提升80万吨,缓解了虹口、黄浦等中心城区渣土处置压力。落实青浦青东农场、浦东江镇堆场陆路处置卸点,增加了消纳量近200万吨。当年,向社会公布渣土卸点信息共4批21个,渣土处置消纳能力达500万吨。   

围海造田

2009年,市废管处完成了《上海市关于加强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的通告》《上海市建筑渣土整治方案》《上海市建筑渣土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的编制,明确了上海渣土整治工作以及处置消纳的具体要求。随着建筑渣土运输处置区域对口消纳制度推进,奉贤、青浦、嘉定、松江、南汇、浦东、宝山等区共提供了23处对口消纳卸点,消纳量近800万方。

2010年11月8日,市政府公布《上海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50号令),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规定对建筑渣土排放、运输、中转、消纳的各个环节规范运作作了进一步明确。对建筑渣土运输处置费实行专门列支,存入专用账户。运输单位只有将建筑渣土运输至规定的消纳场所,取得消纳结算凭证并经核实后,才能领取建筑渣土运输处置费。

于2017年9月11日通过,2018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57号令),进一步促进了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明确了建筑垃圾处理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原则以及“谁产生、谁承担处理责任”的原则,完善了建筑垃圾分类管理要求,重塑了建筑垃圾管理流程和制度,重构了建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在明确了消纳场所经营单位义务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源化利用设施、中转码头、中转分拣场所经营单位义务规定,对拆违产生废弃物的处置提出了相应要求。通过规划确立末端资源化处置场所,提升资源化利用率。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标准、强制使用、技术革新、政策扶持等方面作出了明文规定。至此,上海市建筑垃圾的末端资源化利用不断迅速发展。

横沙圈围工程

同时在2018年,落实了上海市市级浦东机场1#围区和奉贤柘林塘装修垃圾消纳卸点,浦东机场3#围区、南汇东滩N1库区和崇明长兴岛工程渣土消纳卸点,以及横沙圈围项目工程泥浆消纳卸点,确保消纳处置平稳。在当年,市级重大工程产生的工程渣土主要由浦东机场3#围区、东滩N1库区、崇明长兴岛进行消纳;沿江通道/北横通道产生的工程泥浆由横沙圈围七期、八期进行消纳;黄浦/徐汇等六区产生的装修垃圾则主要由奉贤柘林塘消纳卸点进行消纳;郊区产生的建设工程垃圾和装修垃圾,则需要自行消纳处置。

浦东机场3#围区

南汇东滩N1库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经过五次修订,在2020年的最新修订中,明确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加大推进了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力度,要求政府建立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制度,制定包括源头减量、分类处理、消纳设施和场所布局及建设等在内的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同时,明确了国家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措施,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建立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体系。要求政府推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应用。

结  语

在2020年发布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控,推动工程建设生产组织模式转变,有效减少工程建设过程建筑垃圾产生和排放,不断推进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的指导思想。

解决“建筑垃圾围城”的难题,不光要求企业能够做到源头减量、合规投放,更是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原则。上海市在改革开放后的这四十多年中,经历了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变化,建筑垃圾管理也在向着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前行,不断推进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