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风我践行

曾并肩奋战的志愿力量,如何固化为日常?他们留下来的理由是……

来源: 直通990 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7-12

说起社区志愿者

可能不少人的第一反应

是穿梭在各个门栋

热情喊大家下楼做核酸的阿姨

是往返于快递架与居民楼中间

徒手扛大件物资的叔叔……

不过,在有的居民区,志愿服务,成功吸引了不少年轻的力量。

当生活回归常态后,上班上学,大家都挺忙?

是什么,成为了这些志愿者们“留下来”的理由?

主持人一野

连线

静安区华业年轻党员志愿者小分队

总负责人、华业居民区居民张乐敏

宝山区和欣国际花园

骨干志愿者潘佳璐

曾经并肩作战的志愿者,留了下来音频:00:0030:08

六个小分队

攻下小区棘手事

从30多人到100多人,平均年龄三四十岁,来自静安华业居民区的年轻党员志愿者,在疫情期间组成了六个小分队,包括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组、生活物资保障组、政策宣传组等。

静安区华业年轻党员志愿者小分队总负责人、华业居民区居民张乐敏介绍,华业居民区是一个有常住人口2700多人的小区,老龄化程度较高,流动人口较多,煤卫公用情况也较为棘手。为此,小区根据志愿者们的年龄、职业、特长,将志愿者进行分组,以便给居民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小区里的老人特别多,不少老人患有基础性疾病,疫情封控期间,配药成为了让大家头疼的问题。于是,生活保障小组每周都会安排很多人次的志愿者,帮助居民去各大医院配药。他们每次出动,都会带上三十多本病历卡,跑遍了小区周边几乎所有的三甲、二甲医院。

华业居民区的书记郑璐璐也是一位年轻人,疫情期间,她在最艰难的一周瘦了14斤,最多的时候甚至瘦了24斤。张乐敏透露,四月初最辛苦的时候,郑书记带着“半个居委”,为早上六点的核酸筛查、中午的物资分发,以及晚上的名单统计、次日工作安排而忙碌,只来得及吃一顿饭,睡眠也严重不足,因此肉眼可见地消瘦了下来。

不过,随着日常生活的逐渐恢复,现在的郑书记,身体也已经恢复了。

活力楼组里

热心阿姨带动了更多居民

2017年,宝山区就已经开始了“活力楼组”的培育,于2019年升级到了2.0版本。宝山区和欣国际花园骨干志愿者潘佳璐透露,其实她所在的小区在“活力楼组”创建之初,年轻人的参与比例并不是很高。

2020年,“36号楼组自治小组”在和欣国际花园成立。在一楼大厅的活动区,居民们将自己家中闲置的运动器材、小黑板等放置于公共区域,供邻居们使用。自治小组也建立了微信群,尽管起初邻里间的互动相对比较少,只是分享一些社区信息,但在这次疫情中,微信群将大家联结了起来。

36号的楼组长华永秀阿姨今年已经七十多岁,是一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平时她就热心社区工作和楼组内的日常事务,这次疫情爆发后,她积极组织楼组居民投入防疫工作,主动上门找到了潘佳璐。虽然稍有顾虑,但看到华阿姨迫切期待的模样,潘佳璐不忍拒绝,于是她便加入了第一批楼道值守志愿者队伍。

令人感到惊喜的是,阿姨的举动带动了楼内更多的居民,无论是中青年,还是年近花甲的叔叔阿姨,都纷纷主动上前一步,成为了志愿者。没过多久,志愿者队伍便扩充到了40多人。

36号楼志愿者服务队,承担了疫情期间所有的日常工作。楼里有团长,为大家解决急需的生活物资问题;有的居民提供私家车,用以解决从楼栋到小区大门“最后100米”的难题;还有的居民报名参加了小区核酸点的志愿服务,穿着“大白”服,从寒冬到酷暑……“活力楼组”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进入到了3.0版本。

从“陌生人”到“一家人”

留下来的他们继续并肩前行

当生活回归常态,对于曾在疫情期间并肩奋战的志愿者来说,是什么,让他们愿意继续留下来?

张乐敏坦言,虽然志愿者们可能会面临个人工作和社区志愿服务的双重忙碌,但是,每到周末的核酸大筛,还是能在熟悉的岗位上看到熟悉的身影。

尽管是休息天,但志愿者们仍然坚持早起;尽管天气非常热,但大家出门时都会互相叮嘱注意防暑降温;尽管有时候还会遇到居民的不满,甚至是委屈、难过,但志愿者们的互相倾诉、安慰和鼓励,成为了大家依然在一起共克时艰的理由。

疫情之后,志愿者们的新技能,也在被不断发掘。有志愿者“自学成才”,为高龄老人理发;有志愿者擅长管理时间、制作表格,优化核酸筛查流程……

潘佳璐所在的楼道,40多位志愿者,都选择了继续留下来,为常态化防疫出力。通过小组讨论群策群力,细化防疫工作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流程,然后对具体的志愿者进行分组,这样便会比较高效。大家一起分担,也就不那么辛苦。

邻里之间,原本可能并不是很熟,但疫情期间的特殊经历,让大家真正从“陌生人”变成了“一家人”。

邻里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得以拥有现在的感情;得以在熟悉的日常里,继续并肩,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