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风我践行

忘不了!这些“陌生人”一度辛勤地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来源: 上海长宁 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6-06

在过去2个月的时间里,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活跃在大街小巷以及社区的各个角落,以刚毅的决心、果敢的行动、贴心的服务,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一颗颗爱心汇聚,一幕幕暖心举动上演,凝聚成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本期《长宁战疫先锋群像》专栏我们走进“家园守护者”。

此轮疫情以来,长宁的党员干部积极行动起来,逆行到抗疫第一线,当好宣传员、示范者、贴心人。他们有的化身为“站长”,在各个保供网点里起早贪黑,确保居民的“菜篮子”不断供;有的化身为“车长”,往返于社区的各个角落,为需要帮助的居民及时配药、送餐;有的化身为“社长”,编撰各类《日报》,成为抗疫期间居民的精神食粮;有的化身为“楼(块)长”,筑牢楼内居民防疫、生活的双重堡垒;有的化身为“哨长”,值守门岗、巡逻社区,守护居民最温暖和安全的港湾。他们默默付出,成为社区“最后一百米”的守护使者。

为保供而坚守,“站长”“车长”步履不停

封控以来,上海市民积极配合“足不出户”的防疫政策。然而,有一些人选择在此时走出家门,化身城市里平凡的坚守者,力所能及守护着更多家庭的日常点滴和“柴米油盐”。王俊波就是其中一位。

早上6点半,长宁“宁聚里小站”保供网点——每日优鲜天山店已是一派繁忙景象。王俊波和分拣员根据订单,分拣、打包新鲜的蔬菜、肉品,手中的动作行云流水。随着一包包物品打包完成,王俊波再配合配送骑手,将大包小包装上助动车。

今年27岁的王俊波是每日优鲜的区域经理,负责疫情期间长宁4家门店的保供运营,也是“宁聚里小站”保供网点的“站长”之一。自3月10日起,王俊波便和员工们留守在了店内。然而随着疫情的发展,人员的短缺和工作量的骤增让王俊波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从往日的120余名工作人员骤减到32名,而每天的接单量超过1000单,如果货物供应充足,一天达到2000单以上也并不是没有可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王俊波想尽办法协调封控在家的员工走出社区,参与到保供队伍中。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简单,因为封控初期,确诊病例数量持续走高,许多社区并不敢轻易“放人”,直到4月中下旬,保供的队伍才稍稍壮大到60人。

卸货、搬运、分拣、打包……繁重的体力工作对于这个曾经从军5年的“硬汉”而言不在话下。然而最辛苦的,还要数配送人员。“他们原本一天只需配送80单,现在一天要配送200单,基本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忙到凌晨1点才结束。”王俊波告诉记者。为了节省配送员的配送时间,王俊波常常带着4名店长在马路上来回穿梭,规划最优的配送路线。

期间,用户们纷纷而至的感谢留言或者电话,总能让王俊波和队员们的疲惫烟消云散。

“一次,我们客服接到一通电话,来电市民的父母独自住在长宁。老人家中急缺物资,但网上下单迟迟显示约满状态,询问我们可否破例帮忙给老人送一份物资。”王俊波回忆道。于是,他立刻安排距离老人居住小区最近的北虹配送点,为老人准备了一份保供套餐,包括蔬菜、肉类和大米,并于当晚送到了老人家中。“后来,老人的家人给我们打来电话,一直在说谢谢,那一刻,我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自3月10日至5月31日,王俊波和队员们携手创下了不菲的“战绩”:4家门店产出超几十余万单,订单量是平日的三倍。

封控期间,除了通过网上下单购买物品,一批批运抵社区的政府保供物资同样寄托着居民的期盼。于是,一群年轻有为的“运蔬侠”应运而生,其中就有跨区而来的葛维岳。

舞台上,葛维岳是气宇轩昂的指挥家;褪去华服,他是热衷志愿服务的热血青年。作为周家桥保供志愿者小组里的一名“车长”,葛维岳曾和伙伴们徒手搬运近30000份的物资。“因为体力有限,所以最初的想法是开私家车帮忙运输货物,减少运输压力。但看到一卡车一卡车的物资运来,也顾不了那么多,硬着头皮,不行也要上。”葛维岳坦然地说道。

防护服里的衣服一天之中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体力也在快速消耗,到最后甚至需要屏气咬牙坚持。由于在长宁没有固定住所,葛维岳被先后安置在街道文化中心以及为老服务分中心内休息,睡过桌子、打过地铺。即便如此,葛维岳从没有后悔过最初的决定。

没有物资需要搬运时,葛维岳也没有让自己闲着。有时跟着保供小组的工作人员支援社区核酸检测,作为扫码员熟练地操作着PDA;有时响应团区委号召,开车穿过大半个长宁去协助相关部门援建方舱,收到物资分发的任务后再马不停蹄地赶回街道;有时也给学生录制网课,批改讲解作业……

如果说王俊波和葛维岳的逆行而上是为了保障居民餐桌上的“饭菜香”,那么身为“车长”的薛坤泉,则成了社区与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摆渡人”。

凡是有核酸采样的日子,薛坤泉便会准时在早上7点,开着自己的残疾车,来到距离小区1.5公里的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混管200根,棉签2000根。”熟门熟路地向医护人员报上自己的需求,把领好的采样试管、棉签等物资放在车后的一块挡板上,再接上2名采样医生回到小区。就这样,薛坤泉和他的残疾车成为居民区的一道风景。

59岁的薛坤泉已经在仙霞新村街道虹景居民区生活了20多年,居民都亲切地称呼他“坤叔”。

因为工伤,他的脚上一直打着钢钉,平时走路只能慢慢走,出行都靠他的残疾车。薛坤泉总是会在前一天晚上问好居民区干部第二天的安排。接好医护人员回来后,他又马上换好防护服,帮忙放置好做核酸的桌椅以及试管、棉签和手消剂,再拿上电喇叭,喊居民下楼做核酸,维护居民排队秩序。

然而喊楼这个常常被大家忽视的岗位做起来也并不容易。薛坤泉居住的小区共有26个楼栋,刚开始封控的时候,小区的核酸采样工作基本要从早上8点开始持续到下午1点,薛坤泉不仅要不停地呼叫大家下楼做核酸,同时还要在楼栋下反复走动,确保楼上的居民不论在哪个房间,都能听到楼下的召唤。

除了做核酸,薛坤泉的残疾车在每周配药时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居委会派人配好药后,薛坤泉就会把药送回来。最近的一次,薛坤泉就分两趟送了4箱药和50张医保卡,忙了一下午。他表示:“为小区居民服务是应该的,做志愿者很充实,时间也过得快。”

凝心聚力抗疫情,“社长”们传递社区正能量

在这场无声的保卫战里,一批批党员带头,群策群力,编写出《志愿者日志》《疫情进展一览图》《疫情防控系列海报》《抗疫简报》等宣传内容,涵盖了疫情进展、社区暖心故事、答疑解惑等,成为封控期间居民凝心聚力的“法宝”。

在新华路街道申新花苑,封控期间的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小区业委会主任柴俊勇挖掘社区能人,由顾定槐编写了5期《抗疫简报》。其中,深更半夜的“送菜人”、我们邻里有“曙光”医生、198志愿者在行动等暖心故事在小区里流传,让社区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正能量化作春雨,舒缓着居民因封控而带来的焦虑情绪。

柴俊勇于今年1月1日当选为新一届业委会主任,退休前他是市政府副秘书长。退休后,他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和爱人都是小区出名的热心人。浦西封控后,柴俊勇积极发挥红色业委会作用,带领9名同样身为党员的业委会委员们融入抗疫大局,并在第一时间,在小区4个楼栋里建立了微信群,由业委会成员担任群主。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解决封控期间的“急难愁”问题,柴俊勇还和第五党支部书记孟昌平牵头,在法华镇路198号大楼成立了 “爱心小分队”,由党支部成员、业委会成员、业主代表、楼组长、青年代表等作为骨干,并发动小区志愿者积极参与。

在柴俊勇看来,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而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最关键的是发动群众共克时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好人民战争,最大程度动员人人响应、人人参与、人人自律。

“我们小区有一名来自曙光医院的胡俊艳医生,封控期间,她主动向我们业委会亮身份,并提出如果老年居民急需药物,可以帮忙代配。就这样,她成了我们小区的‘配药侠’。”柴俊勇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封控期间,理发成了刚需,我们业委会成员发动社区居民,帮忙解决居民的‘头等大事’。”

而他自己,无论是在核酸检测、发放抗原,还是物资配送的工作中,处处站在一线,发挥着一名老党员的余热。

无独有偶,在社区防疫一线,像柴俊勇一样致力于传递社区正能量的党员先锋比比皆是。

“13时重启采样,志愿者们再次穿上‘大白’,在午后的烈日下继续工作。”这是4月12日发布在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古北瑞仕花园“融情战疫群”的《志愿者日志》。当天最高气温达到32.8摄氏度,创下历史纪录,因此志愿者们的日志上也多着墨了一笔:“全天6小时的核酸采样结束,脱去防护服,大家的背都湿透了。”

而燕小飞就是该小区“融情战疫群”的负责人。

今年63岁的燕小飞是一名老党员,也是荣华居民区的党总支委员。4月1日,浦西封控,热心社区事务的他第一时间发动身边的退休党员,共同加入到了志愿者队伍中,成为抗疫初期居民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其实,这并非燕小飞第一次参与社区抗疫。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时,燕小飞便选择走出家门,帮助物业守大门,做好进出人员的测温、登记,收发快递等工作,而且一干就是48天,从未缺席。而此轮疫情以来,支援核酸采样、发放抗原、分发物资……只要是需要志愿者的地方,也总会看到燕小飞的身影。

小区9号楼有一名77岁的老党员,封控之前刚刚做完手术,其子女又被封控在浦东,无法前来照护。得知情况的燕小飞便将自己的电话留给了老人,让老人有事就和他联系。不仅如此,每次核酸采样,燕小飞都会推着老人出现在采样队伍中,结束后再将老人平安送回。自此,“有事就找燕老师”也潜移默化地成为小区居民遇到困难后的共识。

作为社区防疫的“主心骨”,对于防疫工作中的细微之处,燕小飞都会格外留意,发现问题后及时改进。比如,让团购品类落实到“团长”个人,从而减少同类商品的重复团购,确保团购工作有序开展;敦促物业人员严格按照六面消杀法消杀物资表面,让病毒没有可乘之机……

如今,小区已回归如常,在社区忙碌了2个月之久的志愿者们也悄然离场,但燕小飞并没有让自己闲着,而是与居委会对接,为接下来前往家门口的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做志愿服务作着积极准备。

“疫”线不分年龄,“哨长”“楼长”共显担当

疫情面前,人人都是参与者。75岁的叶玉英成了社区里最年长的银发“哨长”,时刻在防疫前线发挥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而19岁的包思憶,则接替81岁的奶奶当起最年轻的“楼长”。虽然年龄不同,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守护一方平安。

3月16日,因为有阳性确诊病例,新泾镇北虹居民区天申大楼提前拉开了防疫序幕。由于人手短缺,北虹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春荣希望由党支部委员叶玉英组建一支志愿者服务队。

对于这名老党员而言,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自我要求已经深深融入血液。“作为党员,在需要我作贡献的时候,我必须要主动站出来!”叶玉英如是说。

毫不迟疑地领命,并火速召集居委会在册老党员,叶玉英组建起一支10人左右的北虹抗疫志愿者服务队。这群志愿者大多是70岁左右的银发一族,75岁的叶玉英是其中最年长的。

因为天申大楼保安的缺位,这群银发党员志愿者便主动补位。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每两个小时安排2位志愿者轮岗,帮助物业驻守大门,收发快递、外卖,核查进出人员、车辆信息,守牢社区安全线。

随着4月1日浦西封控,核酸检测、发放抗原、配送物资等防疫工作接踵而至,考虑到志愿工作任务重,而队员们又上了年纪,很多事情力不从心,叶玉英决定重新调整队伍。随后,她发动自己的儿子、儿媳和孙子纷纷加入,同时动员楼内的警察夫妇、企业职工和租客等一批年轻力量,协同12名楼组长,开启了夜以继日的家园守护行动。

也是从那时开始,叶玉英再也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上半夜不敢睡,因为随时都有可能接到第二天的防疫工作安排,我需要及时把信息分别发送到党员群、业主群、群众群、楼组长群和志愿者群中。而后半夜又担心自己睡过头而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睡得也并不踏实。”

最令叶玉英印象深刻的,是4月的一天晚上,突然收到半夜12点做核酸的信息。叶玉英立即起床并在半小时内穿戴好防护装备与志愿者在楼下会合。考虑到有些居民休息得早,志愿者们便挨家挨户敲门通知,同时积极去做居民思想工作。而那晚的核酸采样,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

不仅如此,在核酸采样时,她连续好几个小时站在队伍中维护秩序;年轻志愿者不让她搬货运物,她就爬楼给每家每户发放抗原自测试剂盒等;上门核酸采样时,她给“大白”当助手带路……当被问到面对繁重的工作身体吃不吃得消时,叶玉英笑着告诉记者,“志愿者们也劝我到旁边休息,可是,大家都在拼命地干,我怎么能先退下呢?”

而对于“00后”包思憶而言,因为居委会的一通电话,改变了他过去2个月的生活轨迹。

“你奶奶是老党员,又是楼组长,但考虑到她已经81岁了,想问问你能不能代替她参与志愿服务?”时间拨回至3月31日,包思憶接到来自居委会的电话,没有丝毫犹豫就接下了“接力棒”,成了社区最年轻的“代理”楼组长。“我是大学生,是共青团员,更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社区需要我的时候,我应该挺身而出。”

由于北新泾街道天蒲小区老龄化程度高,包思憶所住的楼栋共有6层18户人家,60岁以上老人占到了几乎一半。从最初的在群里发布居委会工作通知、呼叫居民下楼做核酸,到为居民发放抗原、配送物资以及帮助楼内年长的老人配药、团购,工作变得更加忙碌,可是对于这个年轻又充满活力的“00后”而言,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因为很多老年居民不会接龙团购,所以有团购信息时,我都会用微信或者上门询问他们是否有需求,然后用excel进行统计,帮忙购买、付款。当把团购的物资送到老人家中,看着他们露出的笑脸,我也非常开心。”包思憶告诉记者。

除了做“楼长”外,包思憶还报名参加了社区志愿者,不论是小区巡逻、核酸采样、发放物资,还是配送外卖、社区消杀等志愿工作,包思憶都体验了一番,而最令他难忘的还要数搬运政府的物资大礼包。

身为二级手球运动员,平时又热爱运动,面对物资搬运这项体力活,包思憶可谓信心满满。然而当真正钻进大货车里,一批批将物资运出,拎起放下的动作重复无数次后,包思憶累得浑身酸痛。但看着身边年长的叔叔伯伯,甚至是爷爷奶奶还在亲力亲为,包思憶还是咬牙坚持到了最后。

4月中旬,包思憶迎来了考试周,上午做核酸采样志愿者,下午考试,晚上复习功课,还要准备随时奔赴志愿工作现场,可他并没有退缩,“做事要有责任心,既然我答应了居委会干部和邻居们,我就一定要把它完成好。”

5月31日,上海发布了“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的好消息,而这也意味着包思憶可以卸下任务,重新回归无忧无虑的学生生活。此时,楼内的微信群里信息不断,居民们正以接龙的形式向这位最年轻的“楼长”表示感谢,让包思憶瞬间红了眼眶。

“楼里的长辈都是看着我长大的,能在这个特殊时期,为从小在这里生活、长大的社区,为我的邻居做点事情我很开心。志愿服务确实辛苦,但是这段特殊的经历以及大家对我的认可,让我感受到了另一种温暖。”包思憶真诚地说道。

同样身为“楼长”的,还有金虹桥楼委会党委书记吴鸣先。疫情以来,金虹桥楼宇党委紧急启动一级防控预案,吴鸣先带领物业、志愿者一班同志,尽锐出战,日夜值守,科学高效地对大堂进行消毒防疫。明晰楼内公共区域疫情防控与入驻企业内部疫情防控的责任界限,确保防控责任和措施无缝衔接,不留“死角盲区”。同时,还配合街道做好物资保供、重点企业运行保障等各项工作。

微光点点,散是星光,聚而成炬。作为防疫路上的“家园守护者”,所有志愿者们用无私而厚重的善举和奉献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以“润物细无声”的温暖凝结成这座城市的“防护网”,带着居民跨向抗疫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