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风我践行

6800人的老社区,60多天的接力棒……接近终点时,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来源: 周到上海 发布时间:2022-05-23

手持喇叭高喊做核酸,为民配药服务到家,第一时间解决居民急难事……在安亭镇玉兰第二社区,社区工作者、居民志愿者、下沉干部持续接力,共同拉起了这个6800人大型居住社区的疫情防线。疫情形势逐渐向好,一起来听听疫情结束后他们的心愿……

“我想睡个好觉”

拨通采访电话,54岁的居委书记吴铭贤声音透着疲惫。4月初,6800多人进入闭环管理,居民生活保障、就医配药的重担压在了吴铭贤和同事身上。

玉兰第二社区位于老镇区,共有4个小区,多为上世纪末建造的6层楼老房子,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4成。“除了政府保供物资的发放外,我们还要保障居民日常快递的分发,尤其是老年人的物资基本都要送上门。”吴铭贤介绍。

疫情最紧张的那段时间,吴铭贤吃不下饭,睡不踏实,皱纹和白发添了不少。如今防疫形势一天天好转,吴铭贤说,疫情结束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睡个好觉”。

和吴铭贤有同一个心愿的还有居委会6名“铁娘子”社工。为了完成保供、配药、核酸检测、发放抗原等一系列的工作,6位社工起早贪黑,晚上只能在在居委办公大厅“蜗居”。“每天忙到半夜,第二天四五点就起床,大家都顶着黑眼圈。我希望疫情结束后,每个人都能睡上个好觉。快了快了!”社工潘晨辰说。

“我想回乡下多陪陪爷爷奶奶”

紧张抗疫的这段日子,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忙前忙后的,还有150多名居民志愿者。

“喊楼”是志愿者每天的必修课,喊得最响亮的就属袁亭。“社工妹妹们看我嗓门大,就叫我当喊楼组组长,现在居民们都叫我‘金嗓子’啦!”袁亭揶揄道。

袁亭不光嗓门大,身高1米85的他站在小区里也很醒目。高大威猛的袁亭还是个热心肠,经常帮忙发放物资和抗原,还在微信群里回答居民的疑难问题。社工们介绍,前不久,袁亭得知一对老夫妻的子女不在身边,就一直抽空去帮老人送物资、倒垃圾,这两天老人的女儿得知消息后,还在居民群里给袁亭和志愿者们写了封感谢信。

袁亭最挂念的是住在老宅、许久未见的爷爷奶奶。“爷爷住在老房子,奶奶在住院,等疫情结束后,奶奶就能出院和爷爷团聚,我也想多陪在他们身边,好好照顾他们。”

同这些年轻人一起奋斗在抗疫一线的,还有几名老年志愿者,退休党员唐金林便是其中一位。

老唐每天一大早就来到居委会领抗原试剂,分发到每家每户。一有核酸采样任务,老唐也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有次夜里9点临时要做核酸,老唐第一个到达点位维持秩序,一直忙到凌晨2点多。

同伴常常开玩笑说,多亏了老唐老伴每天在家做饭搞家务,他才能这样安心地在社区从早忙到晚。“大伙说得没错,家里人对我做志愿者的确很支持,每天回去都能吃上热乎饭菜。希望疫情结束后,换我来烧几个好菜,全家人好好聚一聚!”

“我想去旅游”

在疫情防控这场大仗面前,居住在社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社区干部共同筑起遏制疫情传播的“铜墙铁壁”。

陈建中是安亭图书馆的工作人员,3月底开始就一直工作在抗疫一线,为居民们运送物资,组织核酸、抗原检测和代配药。一次,一名居民的妻子因病去世,需要搬运遗体,陈建中二话没说帮着居民送走家人。“邻居伤心无助的时候,能帮就帮一把,没有什么忌讳的。”陈建中说。

每天起早贪黑,陈建中担心的是独自在家的女儿。每天出门前,他帮女儿烧好午饭,学习和生活就靠她自己了。“有次她打电话说身上起了荨麻疹,我还在外面配药,晚上回家看到她身上红红的,也蛮心酸的。”不过,令陈建中欣慰的是,女儿还会时不时发消息关心自己,“真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我有更多的时间好好陪陪她。”

秦超是镇城管中队的一名队员,负责案件监督审理和法律咨询,在上级发出下沉一线号召后,秦超第一时间来到社区报到。小区核酸检测时,秦超随同社区干部设置排队通道,喊楼扫楼,引导居民有序排队、正确扫码,平时秦超还主动承担起为居民搬运分发物资的工作。“我平时爱好健身,力气活找我就对了!”好人缘的秦超还交到了几位好朋友,“大家都说,疫情结束后,一起约着去旅游呢!”

疫情期间,安亭镇有9名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下沉至玉兰第二社区。“他们已经把居委会当成了家,把自己当成了一名社工。”吴铭贤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