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风我践行

回首峥嵘岁月 传递信仰力量| 家风传承

来源: 文明闵行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1-11-04

80高龄的上海浦江镇东风村顾慧娜家中珍藏着一张早已经发黄的“光荣之家”证书,那是20世纪40年代苏南行政公署颁发给抗战军属家庭的荣誉证明。这张证书见证了顾慧娜一家投身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设的历程,也承载了从革命年代至今一代又一代顾家人传承革命精神,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

回首峥嵘岁月,顾慧娜告诉记者,1942年2月5日,在她出生前的几个月,父亲顾振因为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被反动派残酷杀害,年仅29岁。从那时起,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大家庭成员都坚定意志,继承先烈遗志,义无反顾投身革命队伍,贡献青春和生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顾慧娜对记者说:“我一生与父亲从未谋面,但每次重读父亲的家书,整理父亲留下的遗物时,仍能感受到他对党的赤子之心、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报国为民的炽热情怀,父辈的革命精神激励后人不忘初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父亲为信仰英勇献身

“2016年,在上海闵行区浦江镇召稼楼古镇,我父亲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顾振烈士纪念馆落成。”顾慧娜介绍,父亲顾振出生在上海县陈行乡顾家宅、今闵行区浦江镇东风村十一组的一户农民家庭,爷爷奶奶含辛茹苦养育了七个孩子。顾振少年时期崇尚正义,立志报国。从太仓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任教,开始为他的“教育救国”梦而奋斗。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顾振投笔从戎,投身抗日斗争。在前往上海市区协助筹办难民收容所时,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林钧,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1938年,顾振回乡组建起抗日游击队,办起了支援抗战的平民工厂。1940年底,顾振成功发动了召稼楼起义,与弟弟顾忠等人里应外合迅速瓦解伪军周明发部队的武装,掀开了浦东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顾振领导的对敌武装斗争让反动派闻风丧胆,敌人对他下了通缉令。1942年2月,顾振遭敌特绑架后被残忍杀害,年仅29岁。

革命伉俪携手抗日

顾慧娜的母亲秦之佩出身名门,是宋代文豪秦观的后裔、上海城隍老爷秦裕伯的后代。结婚后,二人相濡以沫。能文能武的父亲曾精心制作了一本三寸见方的小册子送给母亲,题名为《结婚周岁纪念寄佩妹》,以一篇篇充满诗意的短文,表达了乐观的革命斗志以及对妻子的眷恋和深情。在父亲的影响下,母亲也投入了地下工作。

母亲常常和顾慧娜讲起,召稼楼起义之后的一个晚上,母亲装扮成村姑,父亲打扮得像个侠客,二人携手离开家,隐性埋名住进了上海工厂里的斗室,晚上不能开灯,白天见不着阳光。之后,又以学校做掩护,一边教书,一边掩护战友,接送同志。召稼楼起义后,为躲避日伪军搜查,父亲将起义部队的武器藏在老家,母亲一直不遗余力地保护着这批武器,直到上海解放后,她才把所有武器上缴到人民政府手中。

然而,幸福的时光太过短暂,婚后相伴不到一年的时间,父亲接到了组织交给的新任务,去了苏北组建新的抗日队伍。从此音讯渺无。待顾慧娜和母亲得到父亲的消息,已是在他牺牲10年之后。

父亲离开后,母亲怀着思念,含着眼泪抚养顾慧娜长大,白天教书当校长,晚上伺候年迈的公婆,千辛万苦一人独扛,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日日夜夜,成为她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

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在顾振的影响下,一大批有志青年觉醒,投身革命事业,其中包括顾慧娜的二叔顾忠和三叔顾造福。顾忠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来成为新四军的一名指导员,解放战争前夕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多次立功受奖。顾造福也于1950年参军,由于工作积极,曾四次荣立三等功。他们为革命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顾慧娜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幼小心灵里充满了对军人的敬仰。从小妈妈就教育她要继承革命遗志。1960年,高中毕业的顾慧娜如愿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张家口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学员,临行前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我把你交给国家、交给党了。”从军校毕业后,顾慧娜被分配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从事情报技术侦查工作。


24年里,在看不见的战场上,她和爱人及战友肩负着一份神圣的使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牺牲。由于工作需要,他们在荒野扎营,在山洞里开展工作,从北京转战云南,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及其艰苦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下,她和战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一次次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他们的工作,为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