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我践行

“小蓝莓”陈晔佳:志愿服务是我生活中的“调味剂”

来源: 世博会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01-14

我叫陈晔佳,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站点志愿者,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小蓝莓”。我当时服务的站点是轨道交通3号线和4号线曹杨路站,引导参观游客前往世博园。我们每个服务小组由轨交站点工作人员、大学生和社区志愿者组成,无论有什么问题,我们都会尽己所能耐心解答,比如:为游客指引前往世博会各个入口的地铁换乘线路、帮助游客在自助机上购买地铁票、介绍上海各旅游景点并给出游玩建议等。

陈晔佳在上海城市志愿服务站

上海世博会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记得当时大街小巷张贴的海报、各类新闻媒体报道中,这是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浦江两岸的园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各个展馆展品琳琅满目,体验形式多样,令参观者充满好奇。可以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从小到大在上海从未见过的国际盛会。

我们在你身边

摄影:项欣荣

其实在做“小蓝莓”之前,我就加入到了上海志愿服务的队伍中。2006年,我开始做无偿献血志愿者,累计捐献血小板124人份,全血400毫升,与志愿服务“结缘”15年,志愿服务超过3500个小时,同时加入上海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和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荣获过多次全国和上海市的无偿献血奖项。

献血点旁宣传招募

献血当然会痛,但是一点点的疼痛和挽救他人的生命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2006年我是一名急需用血的病患家属,恰逢冬天用血紧缺,医院血液库存告急,那时我才体会“有钱买不到血液”是怎样的心情,只有通过爱心人士的捐献才能挽救家人的生命。

献血中的陈晔佳

陈晔佳荣获“2016-2017年度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在我做志愿者期间,也接触过一些白血病患儿,孩子们本该有幸福的童年,却被病魔困住,有的头发也脱落了,但他们依然面带微笑,对生活充满希望。这些年我看过生命的脆弱,听过病患的诉求,也明白血液对他们的意义,坚定了我继续无偿献血的信念,或许有人会问:“献血会上瘾吗?”献血不会上瘾,献爱心一定会上瘾。

陈晔佳在儿童医院看望白血病患儿

2020年疫情开始之初,我参与了“赤诚青春 为爱举手”上海青年无偿献血的行动中。今年又恰好是我入党10年,虽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救死扶伤,有幸能加入到防范境外输入疫情的工作中,在虹桥机场引导入境旅客前往隔离点。为了抓紧工作和防护安全,我已习惯工作时间不吃东西、不喝水、不上厕所。女生穿防护服有诸多不便,特别是生理期,面临病毒感染危险,我没有退缩,仍坚持十几小时连续工作。为减少防护物资的消耗,穿着纸尿裤继续上岗。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们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陈晔佳送旅客前往指定大巴车

脱下口罩的印痕

回望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10年前,“零距离”感受盛况空前、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文化盛宴,难以计数的世博志愿者感动了整座城市。10年后,世博会“一轴四馆”成为上海新地标,多元文化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志愿服务已成为社会新风尚,也为“后世博时代”打造上海城市文化名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与影响作用。

陈晔佳在世博会十周年图像展现场

我理解的志愿者精神是:坚强、乐观、奉献、传承。现在我的志愿者工作主要有两项,第一是无偿献血志愿者,每年固定参与无偿献血以外,节假日在流动献血车或献血屋附近,向路人宣传无偿献血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为缓解用血紧缺尽一份力。还会不定期组织开展些志愿者活动,拓展、竞赛等增强团队凝聚力。第二是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首先加入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成为一名等待配型的志愿者,在献血点宣传造血干细胞知识以外,配合团队做好入库登记,前往指定医院陪护白血病患儿和定点移植医院看望捐献的供者等。

基本每月周末,我都会抽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小长假的第一天我都会去做志愿者。坚持近15年,志愿服务已融入我的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希望尽可能多做一些志愿服务,为了需要帮助的人和以后的自己。

——陈晔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