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我践行

青春之声,信仰启航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7-27

编者按:做好党的理论武装,对青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做好青年大学生的理论宣讲,就是用好青年人思维活跃、精力旺盛、行动迅捷的优势,由青年骨干担当理论宣讲的主角,让青年人走出校门、播撒信仰。

2021年4月,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的指导下,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联盟队伍成立。他们依托全市85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以“青年大学生讲给全社会听”的方式,推动理论宣讲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走出校门播撒信仰,着力打造理论学习传播大课堂,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青年。我们走近联盟队的几位青年讲师代表,倾听他们传递青春之声的故事。

聚力聚智,搭建理论宣讲平台

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宣讲

“望道望道,就是追望大道。电影主人公、《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陈望道所苦苦追寻的,就是一条为国家谋求解放的道路。我想这也是电影《望道》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2023年3月,伴随着电影《望道》热映,由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与“星火”

党员志愿服务队联合推出的《望道》电影系列党课、思政课也走进影院,带领观影党组织和党员共同走入陈望道“信仰与热爱”的故事。

“看完预告片,说说《望道》这部电影的关键词”“陈望道本名陈融,这样改名有什么寓意”……

今年“五四”青年节之际,上海市同济初级中学也迎来了一堂以电影《望道》为主题的专题党课: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结合正在上映的电影,为入团积极分子讲述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追寻真理的故事。课后,不少学生热心提问:“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什么关系?”“有没有适合我看的党史书籍?”这些青年之间的互动让这些理论宣讲的队员感受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2021年4月,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的指导下,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联盟队伍成立。这支队伍由47所高校、65支大学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近4千人组成,既有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这样的明星宣讲团队,也涌现出一大批专业特色明显、理论结合紧密的理论宣讲优秀集体。成立至今,联盟已累计建设宣讲课程千余门,开展宣讲7000多次,覆盖受众65万人次,另有线上视频课程百余门。他们坚持立足校内、面向社区、辐射全市,广泛开展大学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工作;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理论学习需求。

深耕理论,传递青年温度

“当代青年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信息,当他们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各种侧面疑惑不清时,最重要的就是讲清楚道理和背后更深层次的理论,在实际的宣讲中将形式创新和讲好道理统一起来。”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周芷琦是复旦大学博士生讲

师团讲师,加入博讲团之后,她面向校内外各单位开展宣讲70余场,获评2022年度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明星讲师”。在她眼里,青年宣讲首要的是精于钻研、深耕理论,做到以理服人。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联盟和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于2022年11月联合主办了“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大学生理论类社团宣讲工作案例论坛。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理论社团代表从拓展思政课堂多元场景、强化朋辈互学浸润教育等方面,深入探索加强对青年人的理论宣讲,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引导青年、浸润青年的路径方法。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推出“研读新时代”系列微视频,除介绍数字经济、全过程人民民主,还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大国外交等主题,覆盖多个新时代建设主要方面成就,推出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形成52门宣讲课程菜单,来自不同专业的青年讲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青春之声传播理论之魂……

让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带着热气”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更加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指导老师范佳秋在带团员们进行实践研学中更加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去大理,有人为追寻美景,也有人为体会浪漫,还有人为逃离焦虑……但2022年初,一群刚刚二十出头,来自各大高校的大学生队伍来到苍山脚下的大理古生村,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着知识和技术,用他们自己的办法,一点点地改变着这里的乡村和农田。他们之中,有人刚刚考上研究生,有人初次走出校园和实验室,有人第一次下地干活……”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生赵佩敏在向范佳秋老师提交的调研心得中动情地写道:“在祖国边疆的土地上,有青年甘愿‘自找苦吃’,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让一项项实用管用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生李钰娉则表示:“有人把论文写在祖国边疆大地上,那么也就应该有人把这些故事讲好。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大地上,每天都有无数故事发生,作为一名宣讲者,我要把这些真实的人与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创新形式,“圈粉”时代新人

2022年12月的一天,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出发的一辆巴士满载着学校脑科学研究院40余名研究生,一路驶向中共一大纪念馆、陆家嘴金融城党群服务中心、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等地。在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员的讲解下,大家细细聆听沿途风景背后的故事。

据范佳秋介绍,复旦大学研学实践“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专线”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上海考察的足迹以及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光荣之城的红色脉络展开研学实践,通过“移动式讲解”,打造“移动式课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行走的党课”,辐射引领沉浸式研学。

周芷琦开设的一场以二十大党章修订为内容的《明规矩、守初心、向未来:二十大新修订<党章>解读》主题宣讲课程,日前成为复旦大学博讲团里的“爆款”课程。因为预约过于火爆,她邀请了团里其他两位讲师加入宣讲小团队。在这堂课里,她认为要把握三个重点要素:吃透内容、明确受众、贴近生活。比如,在吃透内容上,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最新的时政热点,要反复阅读,明确这个文件“究竟讲了什么,回应了哪些时代问题,和以往的相关政策路线有何不同,哪些地方守正,哪些地方创新”等;明确自己应该讲什么,比如“党和国家在最新的政策文件中突出了什么,广大受众可能希望了解什么”;思考自己如何讲,“应该

用怎样的逻辑和块面展开,如何进行详略安排,每个块面该用哪些例子”。在明确受众方面,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宣讲主题与不同受众之间可能发生的情感共鸣与共振之处,提升宣讲的针对性。在解读二十大新修订《党章》的课程中,面对可能对理论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党员,多讲理论让他们知道“为什么理论是这样”;面对社区党员,她就侧重贴近生活讲案例。

让周芷琦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高一年级的宣讲。因为同学们还不是党员,甚至一些同学还没有成为团员。在宣讲前,她就注重引导青少年:“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可靠后备军,未来可能有很多同学都要努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周芷琦认为,要在讲解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理想信念上的引导,要从情感上让他们增强对我们党的价值认同。

“把道理讲透、讲生动,与受众产生良性互动,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在设计这门课程的时候,周芷琦坚持问题意识,引导大家形成“什么是党章——为什么要修改党章——党章哪些内容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的思考方式;将党章修订中与日常生活中的内容相联系。

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活动

“针对青年人的宣讲,一定要注重拓展渠道,持续创新宣讲形式。”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团长布尔兰·艾依坦认为,在上海做好理论宣讲,可充分利用上海全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高校校园里的生动教材。在上海交通大学,一堂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钱学森》在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交大—闵行区)推进会上表演。

在注重理论宣讲的同时,宣讲团还注重用好社会大课堂。“我们担任了黄浦区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学员的研究生导师,带领优秀中学生通过研学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增强理论引领。从学生身份到导师身份,在解答他们一个接一个的疑惑时,我感受到传递烛光、点亮少年

心中梦想的力量;当他们说出‘先辈拼搏来的种子还需吾辈青年耕耘而盛开’的豪言壮志时,我感受到奔涌而来的后浪力量。”

布尔兰·艾依坦称:“我们要探索理论学习与宣讲实践互促机制,探索宣讲团的青年特色、内容供给、资源联动、宣讲质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内涵式跃升,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青年、深入人心。”

说“青年话”,让青年声音引起社会“共鸣”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初心讲堂”学生理论宣讲团活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初心讲堂”学生理论宣讲团讲师叶锦涛认为,要让党的理论更能打动青年、更能影响青年,宣讲形式要“通俗”,话题要“实在”。

2019年,叶锦涛临时被安排给大一的新生讲一堂“新生入学思想教育”课程。在课堂上他给大家讲了很多理论知识,但课堂互动效果并不十分好。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学校广场上碰到了当时课堂上的几个新生。他们围着叶锦涛问了一些入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

入党”“入党是不是很难”等等,他便以朋友的身份给他们分享了一些看法和体会。后来,叶锦涛发现,这几位交流的学生都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这场面对面的交流让他意识到,与其站在台上空谈“大道理”,不如俯下身子多讲“小故事”。那堂课下的交流犹如

一堂“微党课”,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信仰的种子。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生理论宣讲团活动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生理论宣讲团洪帆也认为,理论宣讲要做到把身边故事和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今年四月,我第一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寻访。在距离延安45公里的南

泥湾,我们遇到了一位讲南泥湾故事的老人侯秀珍。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人来,她总是热情有加,一遍遍讲述南泥湾的故事。我们围坐在侯奶奶身边的时候,她对我们说,青年人要永远跟党走,只要能讲,会一直把南泥湾的故事讲下去。”洪帆说,侯秀珍老人的事迹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作为一名理论宣讲团成员,我们不仅要坚定自己心中的信仰,更要在学习和传承党的精神的过程中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洪帆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生理论宣讲团近年来通过“行走的课堂”“精品化课

程”“云宣讲模式”品牌建设,联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用实际行动传播中国青年声音,将理论宣讲遍布在祖国大地上。

“如今,新时代的理论宣讲已经不只是理论的灌输式传递,我们更要注重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将党的历史和理论以更加生动的形式传播开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洪帆说。

示范引领,“青春之声”在基层传扬

近年来,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联盟各成员团队充分挖掘宣讲优势,创新宣讲形式,在实践研学中服务社会,形成了一批具有引领性、传播力的大学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品牌。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制作的《研读新时代》系列微党课视频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单集播放量突破200万次;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先后获得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荣誉;上海交通大学宣讲团“党史故事100讲”党史学习课程,受到媒体多次报道;华东师范大学宣讲团面向全市16个区200余个爱心暑托班宣讲党课500余场,在小学生心中播撒爱党爱国的种子;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宣讲团等深入社区园区老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宣讲团录制电台节目诵读党史,让党史学习深入人心……

通过组织成员及骨干开展集中培训、集体备课和实践活动,共享理论宣讲导学课件、优秀团队交流经验、团队联组互学互访等,联盟各团队使青年理论宣讲更加注重理论高度、更具传播力度,更有青年温度。

联盟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理论学习需求,已同金山、宝山、松江等区的27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开展供需对接,覆盖群众千余人,受到党员干部、基层群众一致好评。今年以来,联盟多次面向各团队开展调研,在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工作党委领导下,联盟相关高校团队先后赴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上海市奉贤区和松江区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调研,走访基层实践阵地,听取一线居民意见,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理论宣讲进基层探索机制创新。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联盟充分运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沪上沪外理论学习资源,将实践研学与理论宣讲相结合,以红色场馆沉浸式党课、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调研交流等形式,让党史学习飞入寻常百姓家。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联盟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理论学习需求,通过线上点单、线下讲课的方式,推动理论宣讲进基层。一场场精彩报告在各区、街镇、村居里鲜活绽放,引起了党员干部、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和思想共鸣。通过理论宣讲,大学生在实践研学中服务社会,传播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