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在党的诞生地,我们如何践行雷锋精神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06

《文汇报》3月4日特刊报道

在党的诞生地,我们如何践行雷锋精神

这几天,张志勇大清早就“钻”进20余平方米的“学雷锋工作室”,搬运热心市民捎来的物资,按类别消毒分装。再过几天,这位“上海阿爸”将再度带领志愿服务团队前往2700多公里外的云南,对口帮困助学。

“能帮一个是一个。”20年来,沪滇两地他往返了无数趟。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在全国开花,已建起27支团队,带动1000多名志愿者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直接资助学生累计超过800多人,累计捐款360余万元。

马不停蹄的他,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去年获评第七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他的公益服务社,也集聚起越来越多志愿者和爱心资源,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也是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60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的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得更深层、更广泛。”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理事张祖平这样注解:从当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延续到如今的志愿服务事业,雷锋精神注入新时代内涵,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上海发挥在全国领先的学雷锋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优势,构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规划、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队伍各展所长、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承接落地”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运行体系,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双向融合提升。截至去年底,“上海志愿者网”实名认证注册志愿者超过600万,比2021年增加70余万人,活跃志愿者达到129万余人。志愿服务项目50余万个,项目总时长7亿多小时,营造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志愿服务,人人可为”的浓厚氛围。

“战时”转“平时”,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就在上月20日,南京路街头出现一顶顶红帐篷,帐篷下一群身着“橄榄绿”的武警官兵忙着补鞋、理发、量血压。这是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雷锋班”开展的“为民服务日”活动。在上海市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座谈会上,党的二十大代表、该中队指导员杨泽楠说,知之深,则行之笃。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正延续“南京路上好八连”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坚持开展志愿服务,军民一家、不改本色,将雷锋精神代代传承。

今年,也是全国最美志愿者陶依嘉受此感召走上南京路,志愿服务群众的第42个年头。1982年,她和5位民兵团员推出第一辆为民服务小车,为过往行人免费量血压、称体重,从此风雨无阻。

无数志愿者,见证了上海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发展。“志愿服务,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精神文化和社会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出现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张祖平说。上世纪80年代,广大志愿者就是依托“学雷锋”活动以及“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的开展。然而那时,志愿服务群众参与面较窄,服务手段、项目、对象相对单一。

经多年发展,特别在最近十余年,上海学雷锋志愿服务从零散化向系统化发展。2011年,上海市文明办设立志愿服务工作处,牵头协调全市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构建起文明办、民政、团委、教育、卫生、文化等相关机构协同发展的体系,志愿服务从“战时”向“平时”转型。

同时,志愿服务法制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4月,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2019年进行修订。

阵地建设成效显著。16个区全部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指导中心,221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社区志愿服务中心,6007个村(居)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上海志愿者网和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同步建立,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联动的生动局面。

志愿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一体、两翼、两中心、一团”的组织架构建立起来:市文明委统一领导、市文明办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市志愿者协会联络各方壮大队伍、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募集资产多元支持、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理论研究智力支撑、市志愿服务培训中心常态培训服务保障、市市民巡访团收集民意建言献策。

上海的志愿服务,也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志愿服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民群众参与热情更加高涨,社会各方关心支持的氛围愈加浓厚,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体系逐渐完善。不仅提升内涵,同时在组织管理、项目运作、保障机制等方面有了全面性、系统性完善。”张祖平说。

擎旗自有后来人,新时代“雷锋”涌现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在雷锋精神鼓舞下,雷锋式先进典型闪耀申城。自2015年以来,上海已有11个集体获评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11名个人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上海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奖项总数位列全国各省(市、区)第一,达154个,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杨怀远挑着扁担,从24岁挑到62岁退休,“我对扁担太有感情了,所以退休的时候,我晚上做梦还在为旅客服务”。回顾一生,他说自己只做了两件事: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和向雷锋同志学习。他先后22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以及自己“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的承诺。

擎旗自有后来人。全国最美志愿者钮骏,最初作为上海市儿童医院医生接触到白血病孩子——小小年纪面对化疗、骨穿,蜡黄的小脸痛得直冒汗珠,却只是咬牙问医生:“叔叔,能不能轻一点”。钮骏心里发酸,萌生出组织募捐义卖的想法。从让一个患儿微笑,到让一群患儿微笑;从自己做志愿者,到带领大家一起做志愿者,他共组建63支志愿服务队,每年组织志愿服务200余场,1.5万人次志愿者参与,让患儿每天都有志愿者陪伴。

得到过他人关爱,也要让爱洒满人间。全国最美志愿者王森7岁因车祸失去整条左腿,社会温暖帮他走出心理困境。他长大后参与策划“与你同行”助残志愿服务项目,还发挥规划师专业优势,将规划院志愿服务与城市无障碍建设相结合,城市“无障碍”“有温度”。

为帮助更多残疾孩子,高位截瘫的房金妹成立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坐着轮椅为学校奔波,把课程辅导无偿送到服务对象家中,创新送教上门、助残助学等模式。

全国最美志愿者毛俊,2010年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组建“鑫青年之家”金山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团队,推动金山区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配对有效率与捐献成功率”的两个“百分百”数年保持全市领先。他们的点点星光,点亮了整座城市。

“阵地虽小精神大”,雷锋精神埋下一颗颗“种子”

崇明区竖新镇前卫村,上海雷锋事迹展览馆,一场学雷锋活动正在开展:参观雷锋展、讲述雷锋故事。“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永恒的精神”等多个板块,生动展示不同时代的好人好事,诠释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2009年这里建成开馆后,吸引超10万人前来参观,走近雷锋、学习雷锋。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共有雷锋事迹展示馆、雷锋公园、雷锋驿站、雷锋广场等弘扬雷锋精神的文化地标逾百座,遍布城市大街小巷。

“今天的志愿者就是雷锋精神的化身,服务站点成为‘学雷锋、做好事’的阵地,志愿服务项目保证了学雷锋的常态化、专业化。”譬如浦东新区的上钢社区“雷锋驿站”,由世博会的志愿服务站改建而成。在问询服务基础上,嵌入语言翻译、小修小补等服务,还建起一整套规章制度,成立党支部,聘请雷锋当年连长虞仁昌为名誉站长。除志愿者日常值勤,每逢周末街道还组织为民服务队,在驿站周边设摊服务。

遍地开花的雷锋驿站成为雷锋精神的一颗颗种子:“驿站虽小,平台很大;阵地虽小,精神很大”,有志愿者这样感悟。

铁路上海站“心尚”雷锋服务站,自上世纪60年代成立至今,坚持服务南来北往的旅客。今年春运“上新”了春运志愿服务行动:如增添集售票、改签、退票于一体的“一窗通办”专区;随处可见的“银发通道”“银发窗口”……“变”与“不变”中将雷锋精神融入细节。

无独有偶,中共一大纪念馆,第四批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点,也是市级志愿服务基地。其“学雷锋服务队”1993年成立,2018年更名为“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是市级志愿服务总队。眼下,“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服务总时长超11.3万小时,接待服务观众逾200万人次,为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注入新活力。

国歌展示馆,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市级志愿服务基地。这个全国首家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主题的展示馆,以“国歌之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为抓手,策划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推出学雷锋文献收藏展等精品展览50余场。打造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国歌故事进课堂”,将红色网络课推送至各地,受益人次逾30万。

加强保障支持,雷锋精神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近年来,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不断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处长、市志愿者协会秘书长俞伟介绍,上海除了加强阵地化建设、持续改善硬件设施外,志愿服务不断加强信息化管理,助力服务绩效提升。基层志愿服务逐步信息化,志愿服务实体网络和信息网络无缝衔接、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充分整合,促进了志愿服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同时,各区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功能,在指尖平台开展志愿服务宣传,创新“公益宝”“微心愿”等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平台,开发既对接“上海志愿者网”又嵌入区域志愿服务资源库的信息交互平台,便于志愿者和市民了解志愿服务文化和便捷参与志愿服务,从“生活化”“数据化”入手,使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更加精准,志愿项目接地气、聚人气。

在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无论市级还是区级平台的供给单、需求单及资源供需对接项均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俞伟说,从中看出,条线资源配置更加接地气、聚人气,供需之间匹配度、契合度持续提升,实现了志愿服务资源下沉和服务效能提升,“供需紧密对接,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这也带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感受度、参与度、满意度提升。《上海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显示,市民、志愿者对2022年以来志愿服务的感受度达到95%左右,满意度也达到90%左右;在日常志愿服务中,市民和志愿者的参与度分别超过七成和九成。

去年,上海志愿服务进一步强化激励嘉许,推动《上海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实施办法(试行)》在基层落地见效,完善评选表彰、宣传激励、信用激励、关爱帮扶、保险保障、礼遇优待、项目资助“七位一体”的激励嘉许机制,指导各区制定相关办法。譬如,实行志愿者星级认证,将累计志愿服务时间大于50小时的183万名实名注册志愿者纳入市信用平台等。

志愿文化深入人心、融入生活,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见、时时可享,雷锋精神在这座城市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