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前沿

潮涌浦江再出发,《雷锋》杂志专题报道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情况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21

“紧贴城市发展脉搏,通过不断深化拓展构筑‘强磁场’,凝聚精气神……”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雷锋》杂志采访组再度行走黄浦江两岸,追踪报道上海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新进展、新气象。

“幸福花儿开,阿拉真开心。”一年前,杂志采访组曾来到“党的初心地”这片热土,感受新时代文明实践凝心聚力的生动故事,浓墨重彩地宣传了上海的成功做法。

“从阵地拓展向内涵深化迈进,从夯实基础向提档升级迈进,从外聚人气向内聚人心迈进……”

2021年12月初,上海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召开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办公厅《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要求,总结两年多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成效,进一步明确要求,推广经验,巩固成果,研究部署深化拓展的新举措。

“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百姓生活新需求、区域发展新特点,探索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路径模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深化拓展。”一年多来,上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立足“四个定位”,聚焦传播党的创新思想首要任务,围绕做实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向、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基本职责、上海特色志愿服务的基本形式,持续健全阵地网络,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工作能级、体现上海特点;努力做好“三个融入”,让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融入国家重 大战略任务、融入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融入城市软实力全面提升,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开拓新局面,开辟新境界;优化统筹、运行、保障等“三个机制”,形成更强工作合力,务求取得实效…… 

微光成炬,同心守“沪”。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大上海保卫战”和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年3月至5月的“大上海保卫战”中,全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在“上海志愿者网”累计发布1.6万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招募57万名志愿者,人均服务超过94.2小时,每天上岗志愿者达50多万人次。

新思路带来新成果。一年多来,上海精心打造“一圈一带一群”,即以“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一江一河”文明实践带、“五个新城”文明实践群为抓手,构建新的文明实践工作格局,将文明实践与百姓民生、公共服务深度对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人民 城市建设发展同频共振,交相辉映。

“15分钟文明实践圈”

“雷锋驿站”“梧桐小院”“生境花园”……在上海的街头里弄,小区楼宇,记者屡屡被“15分钟文明实践圈”内星罗棋布的文明实践特色阵地所吸引。

据市精神文明办同志介绍,在上海,“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软实力,人人展示软实力”已成为新风尚。着眼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百姓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和城市精细化管理问题,各级政府部门持续深化社区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布局。他们结合旧居改造后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建设,探索基层多中心融合发展模式,构建了一个个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的文明实践综合体,建立每月集中服务日和公益市集,推动幼儿照护、为老送餐、心理疏导、健康义诊等一大批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扎根社 区,使文明实践的巨大动能转化为共建共享人民城市的善治效能。

“家门口好去处”成为创新 理论融入点

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圈,首先应是“家门口的好去处”。

闵行区航华公园位于“大虹桥”区域,毗邻11个居民区,人流量大。“理论宣讲要走出‘围墙’,走到市民群众身边。”去年以来,新虹街道的党员干部们率先破题,依托航华公园内的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创新延伸,打造出集宣传学习、文化交流、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文明实践园,既常讲常学特色理论,又嵌入生活服务功能。开园以来,已接待 50余批团队,45万人次学习体验。

设计之初,闽行区新虹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负责人王佳伟就与团队刮起“头脑风暴”,盘算如何通过设计与布局,把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居民互动、体验、交流。于是,园内铺设的沉浸式“初心路”将主干道两侧利用起来,沿途精心设计了“红色密码探寻区”“红色书籍展示区”,市民群众在解码、答题、互动中感悟党的奋斗历程。

针对周边居民提出的“能不能给孩子增加玩耍空间?”“老人能否一起锻炼?”等要求,他们设计出了最具人气点位——“长征微型步棋”,通过掷骰子确定步数,孩子们在标注有红军长征重要历史事件的步道上 竞技。“初心路”的尽头还有一列“文明号”宣讲直通车,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的志愿者和社区百姓宣讲团的志愿者轮番上阵。

设计团队还依托坐落在实践园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阵地资源,定制“志愿心”强国课堂。市民群众通过文明实践园的“沉浸式党课”打好理论基础,走进强国课堂,使“学习强国”精品配送课程常态化入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扫码即可学习。

与此同时,公园基于本身文化、体育等功能基础上,想方设法打造“邻里中心”,嵌入生活服务功能。小到打个热水、充个电,大到开展医疗健康、生活服务、文体教育等志愿服务,满足了全年龄段居民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闵行区目前正在建立完善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引入市级理论宣讲团队,调动区域内宣讲团队力量,挖掘社区达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三级阵地,创新打造“闵理+”文明实践会客厅,让各类文明实践项目在这里不断创新,让志愿者在这里蓄力充能,让市民群众在这里互动。

小区加电梯为何成为“硬杠杠”?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不仅是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的拓展,也是承载其功能的平台。

徐家汇街道乐山片区,既是曾经的市中心“洼地”,又是为老房加电梯、助力片区加速蜕变的重点。片区总共适合加电梯的61个门洞,截至目前已大部分成功签约,有望年底前完工。 

为老房加电梯,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看似归于“城建”,实则属于“心建”,心顺气和加梯才会成硬杠杠……老居民、老党员周兆祥对此深有感触。

老周心里认为“很给力”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正是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超大城市特点,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圈”的生动注脚——从顶层设计、体系架构、内容路径不断创新,到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引领新风尚,他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办好民生实事,有力推动人民城市建设。

徐汇区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系列品 牌,诸如理论宣讲“新思汇”、案例教学“实践 汇”、美美与共“美育汇”、道德践行“新风 汇”等。通过主题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构建 起群众身边可移动 的理论大课堂,在学理明理 过程中,实现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等的有效提升。

围绕老房加电梯,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相关政策送进社区,召集居民党员及志愿者带头学,并以此催生了志愿服务队。加电梯前,带头动员居民;加电梯过程中,协助巡察监督;加电梯后,志愿服务队转为自管队,确保电梯可持续运行。

学理论始终贴合实践,指导工作进一步 创新。立足市民需求,形成民呼我应的“点 单式”志愿服务;接驳“一网统管”,推出“‘志 愿汇’新时代文明实践信息平台”等,构建 起“从指尖到身边”的文明实践新生态。

“文明不文明,关键看服务、引导给力不给力。”对于老百姓而言,检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成效,关键在于“能否既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又破解群众思想困惑”。伴随着人民城市建设的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也不断拓展新场域、新触角,延伸到城市治理的脉动中,实现文明实践和社会治理效能的“双向提升”。

感受一张座椅的温度

“将一些公共空间的休憩座椅提升改造,成为文明实践点,是近期上海正在进行中的一项为民工程。我们石门二路街道通过发动多方参与,全新制作,在辖区新增了185张 公共座椅,努力打造一个可以坐下的‘邻里石二’……”秋阳下的沪上石库门街道,显得格外优雅。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彬慧陪同记者一边参观,一边介绍。

展翅欲飞的蝴蝶、外圆内方的铜钱、印着散文的书本,还有废旧的老式印刷机等老物件……公共座椅造型别致,每张坐椅分别 对应一个主题,用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就能读到椅子背后的文史故事。在新闸路、大田路口东北侧,一个小巧精致的“绿电小馆”吸引了行人注意。这张新颖的公共座椅巧妙融合在墙绘咖啡馆中,并安装了光伏发电装置,可利用太阳能对手机充电,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在优化升级公共座椅时,充分结合区域文化特点,以及附近绿化景 观、街区环境等地域特色,有的激活红色资源,有的突出文化内涵,有的关注绿色便民,有的 充满趣味创意,既打造了市民休憩空间,也形成了一道道各具特色的亮丽城市风景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用废旧的老式印刷机改造的公共座椅,向坐落在辖区的红色印刷所遗址——“文明印刷局”和党的地下印刷工作致敬;在作家张爱玲旧居康定东路85号对面设置的书本造型座椅,则体现了社区浓厚的文化底蕴;结合低碳社区创建工作,在有条件的点位制作太阳能共享充电功能的座椅,为市民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时,助力低碳减排;用辖区旧改基地遗留的废弃材料打造环保座椅,既倡导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也留下了城市的记忆和温情。

周书记告诉记者,为满足市民对公共座椅多样化的需求,街道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反复实地勘查,召开沟通协调会,设计调查问卷。街道邀请强生交通集团、华建集团、东方公证处等20多家社区单位和“两新”组织的80余名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头脑风暴”和问卷发放活动,就座椅的数量、材质、布局等方面向辖区内居民、路人以及外卖送餐员等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使公共座椅这个“城市家具”的设计、安置更加贴合民意、体现民意,进一步提高民众的参与度、支持度和满意度。

石门二路街道还注重加强社会发动,动员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座椅公益认捐认建认养,并鼓励商务楼宇和沿街商户开放座椅供市民休憩。在街道动员号召下,国泰君安、九百股份有限公司、腾竞集团、吉祥馄饨等社区内的单位和企业表达了捐赠认领意向,并自愿在非高峰营业时间将自家外的摆位提供给市民休憩。

作为“15分钟文明实践圈”的见证,一张张公共空间的座椅,传递着大上海城市街区的温暖。

天天“有戏”,菊园花香

秋日申城,菊花芬芳。记者在嘉定区菊园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看到的场景,比菊花更加绚丽。

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菊园社区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健康体育、文明志愿“六大平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示范基地、示范团队、示范项目、示范户5大品牌。

构建完善阵地网络。菊园新区依托街镇新 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覆盖全面的阵地网络。同时整合区域内现有的特色阵地和服务资源,设置一批老茶坊、 明止堂中国字砖馆、为老服务中心、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我嘉”文创馆等新时代 文明实践点,实现阵地之间的有益互补。仅2022年以来,各级阵地累计开展活动1100场次,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

资源整合,激发文明实践活力。菊园新区有效利用区域单位共建共商、问题定期协调、文明实践活动菜单月月发布等创新方式,积极 整合区域单位优质资源,切实打通阵地网络,形成区域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合力。如联合辖区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13场,580余人次参与;链接工艺美院资源,开设体验式“四 史”教育党课10场,214人次参与;围绕中心医院、轨交11号线等单位需求,招募导医、文明出行等志愿者160余名,每天服务近千人次。

示范引领,提升“三全”志愿服务。获评上海市“创新、创优”社区志愿服务先进的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实名注册志愿者近3万人,超过常住人口的35%,每年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项目140余个。同时,构建“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 ” 的“三全”志愿服务网络。全天候即志愿服务时段覆盖全天有呼必应,全覆盖即志愿服务项目涵盖所有年龄段人群,全方位即志愿服务内容囊括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助老帮困、平安守护、环境整治等各个方面,仅2022年以来就通过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发布活动200多个。

“一江一河”文明实践带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从此,全力打造“一江一河”区域成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重要实践区和集中展示区。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贯通,“一江一河”变身“生活秀带”“发展绣带”,不仅成为彰显上海国际大都市软实力的重要空间载体,更推动了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更高目标奋进。

对上海人来说,黄浦江、苏州河是他们在这座城市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对上海市来说,黄浦江、苏州河就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上海的城市文明诞生于此。

今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上海演绎着一幕幕生动图景。请跟随记者的脚步,沿着“一江一河”文明实践带,去看一看文明实践如何成为贯通服务功能的内涵支撑,成为群众心相通的有效部件。

浦江东岸:最美城市行走路线

10月10日,一个面向市民开放的“流动”文明实践平台和“移动”党史学习教育平台——浦江东岸滨江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行走路线,在浦东新区推出。

这条行走路线设计时间是60分钟,包括三大板块:看工业遗存,读懂百年浦江东岸工业发展和历史文化变迁;观摩天大楼,感受浦东开放30多年创造的伟大成绩;赏东岸滨江,沉浸式体验“世界级城市滨水空间”。

在60分钟的行走过程中,市民可以一边欣赏岸边美景,一边了解岸线周边许多小故事,“船厂1862如何从工业遗存到时尚中心?”“望江驿不止是50平米的小木屋,更是世界会客厅,它与古代望江楼的联系”“滨江大道上为什么有一个巨大型船锚”“东方明珠球体的颜色为什么是红色”“陆家嘴金融城的变迁”等等。通过历史故事与现实场景相融合的方式,让大家在漫步滨江欣美景的同时,进一步参与到东岸滨江的文明实践中。

据浦东新区文明办相关同志介绍,行走路线推出后,不到2个小时就已接受预约100场,未来两个月已全部约满,“未来,我 们将继续挖掘东岸滨江特色,以视频、音频的方式,打造一条云游滨江线路,让市民扫一扫二维码,就能随时聆听东岸故事;同时浦东还将在线上推出百人接力共话滨江系列活动,邀请市民讲述自己的东岸滨江故事,凝聚更多东岸滨江文明实践的社会力量”。

其实,像浦江东岸滨江新时代文明实践 带这样的行走路线在上海还有很多。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这些优势得以极大地发挥和利用。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据区域特点,依托区域优势,整合区域资源,设计出兼具各种特色文化的行走路线。这些行走路线就像行走的城市会客厅,让市民们在行走中了解自己的城市,在休闲中感受文明的力量。

浦江西岸:最美城市会客厅

黄浦江45公里岸线贯通后,沿线各区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扩大空间范围,不断优化环境品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城市增添生活的韵律,让人民群众心有所栖。

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至今,杨浦区滨江一路变样——滨水岸线改造提升,公共空间拓展开放。走在5.5公里长的杨浦滨江岸线上,放眼望去,一座座沉睡的老厂房、旧仓库焕发新生,成为党群服务站、时尚秀场、展览馆,就地取材的滨江栈桥、城市绿丘吸引着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曾经的国棉十七厂,如今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当年的粮仓,如今是滨江的地标性公共空间;百年泰祥木行,如今改建成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览馆……杨浦滨江从过去的“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这一切都真正体现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虹口区则立足于“顶级中央活动区”“世界级会客厅”等高站位、大手笔的目标和定位,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发展建设。

10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北外滩黄浦江畔的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下车,眼前顿时豁然开朗,站在中心大门前,面前就是黄浦江,对岸就是浦东高楼林立的陆家嘴。相比老外滩,北外滩显得格外现代、安静。 

踏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厅,一幅巨大的电子屏墙映入眼帘,上面写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2个大字,与电子屏墙呈90度角的玻璃门楣上是“学习雷锋,快乐志愿”8个字。这样的设计不由得让人联想:学习雷锋不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赢得民心,更好地保卫人民的江山嘛?

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虹口区“一江一河”沿线长约4.5公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下设10多个特色站,为开展理论宣讲、党史教育、先进典型巡讲等常态化文明实践项目提供特色阵地。

作为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突出辖区特色,依托辖区内丰富的人文资源,挖掘文化名人故事,传承海派文化内涵,弘扬先进文化精神,打造了“文化三地”志愿宣讲团项目。目前,已有全国最美志愿者张家禾、上海“市民修身”优秀导学志愿者陈颉等百名志 愿者参与到“文化三地”志愿宣讲队伍中,项目已培育成为虹口区响亮的新名片。

作为上海红色文化旧址遗址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虹口区率先打造“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利用中共四大纪念馆、多伦路、鲁迅公园等历史文化资源,创新研发“名人行走路线”,让区内重要的红色文化遗址成为市民可参观、可阅读、可融入的重要活动场所。

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网络,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资源共享作为推进文明实践的有效途径,极大丰富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涵。他们大力推动优质资源跨界整合,充分盘活整合“一江一河”沿岸地区红色基地、白领驿站等资源,与中国证券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5G全球创新港等特色阵地联动,推出“北外 滩海派文化人文行走路线”,形成一条国际化、多元化、专业化的“一江一河”新时代文明 实践示范带,将虹口滨江水岸打造成为有温度、有活力、有格调的“国际会客厅”。

苏河水岸:最美城市母亲河

如果说,浦江两岸体现的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格局和风度;那么,苏州河沿岸更接地气,散发的是上海弄堂里的烟火气。

苏州河在上海自西向东,流经普陀区、静安区、虹口区、黄浦区,在外白渡桥汇入黄浦江。多年前,苏州河以“黑臭”闻名。2008年5月综合调水整治以来,苏州河(亦称苏河)几经治理后大变模样,河里出现了鱼、绿萍等水生动植物,河两岸建立了生态景观 廊道,最终实现还河于民、还岸线于民、还景于民。苏河沿岸地区要打造的是多元功能复合的活力城区、尺度宜人有温度的人文城区、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城区。

苏河岸线流经最长的中心城区是普陀区,苏河(普陀段)有“半马苏河”之称,岸线上布满上海近代工业文明的足迹。为进一步打造“一江一河”文明实践带,普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了“苏河水岸”文明实践带品牌,在苏河沿线的红色场馆、文化设施、健身步道、苏河驿站等场所,建立一批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推出特色文明实践步道以及苏河主题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 

行走在中远两湾1690文明实践步道上,记者看到,步道两边的公共空间每隔一段便设立一个主题故事展示板或故事牌,向市民讲述苏河故事、工人运动故事,让市民随时随地了解上海民族工业的历史演变和中国工 业的发展缩影。

普陀区宜川路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联合中远两湾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周边企业、学校,共同打造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盟“小湾豆”。“小湾豆”,寓意苏河守护者、文明传颂者,指文明实践志愿者汇聚在苏河岸线,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守护水岸文明,讲好苏河故事,共筑最美生活秀带。“小湾豆”由“护湾豆”“研湾豆”“美湾豆”“乐湾豆”“健 湾豆”“智湾豆”六大文明实践服务联盟组成,旨在传递“文明实践在苏河”的温度和热度。

每一个“小湾豆”都有自己的任务。共建共治的“护湾豆”,守护美丽苏河岸线,打造苏河两湾“水文化生活圈”。走读宣讲的“研湾豆”,传播苏河文化,讲好两湾故事,深化 党史学习教育。摄录美好的“美湾豆”,记录 苏河人文故事,激发居民自治意识。文艺展演的“乐湾豆”,培植多才多艺团队,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运动健身的“健湾豆”,唤醒积极健康生活,共创共享高品质生活。献智献策的“智湾豆”,共创共建民主生活,推进岸线建设和社区治理。 

接地气、聚人气,是普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突出特点。接地气,为市民打造蕴含时代变迁、历史发展、人文故事的苏河水岸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聚人气,为市民构建人美、河美、生态美的苏河新时代文明实践步道。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在系列纪录短片《幸福水岸》中,以亲身经历讲述一江一河滨水岸边的感受时说:“苏州河水清了,比原来更美了,老百姓可以在岸边走走看看……所以我们讲的幸福感,不是写在纸上的,是落实 在行动上的”。

苏州河静安段有一个美丽的“蝴蝶湾”,因平面轮廓似展翅欲飞的蝴蝶而得名。苏河贯通工程中,蝴蝶湾是一个重要的贯通节点,其定位是小型滨河休闲、运动空间。 

随着“一江一河”滨水工程的不断升级改造,蝴蝶湾绿地被建成绿地景观结合市政设施建设的典范,受到周围居民的喜爱。作为“一江一河”文明实践带的节点,这里活跃着“清清护河队”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开展“恒美护河共志愿”“恒美邻里共志愿”等文明实践活动。据了解,蝴蝶湾公园还将继续“打开”,打造更为“宜乐宜游”的高品质公共空间,提升原有沿河步道品质,纵向拓展蝴蝶湾驿站,让驿站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不仅仅是蝴蝶湾,静安区还将在更多这样的沿河公共空间,以“点”激活,以“线”串联,通过引入“青听江河”“共治江河”等特色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以滨河文化、水岸治理、生态环保为切入口,立足居民需求,彰显价值取向,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成为居民的生活体验、生活方式,打造兼具生态、生活、生机的城市美好滨水空间。 

上海的一江一河,日夜奔流,流淌着时间 的记忆,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从城市发展到产业升级,从公共空间开放到产业与文化内涵的注入,“一江一河”滨水岸线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不断增添新时代文明气息。未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助推下,“一江一河”滨水“黄金带”,不仅是人民的城市会客厅,更将成为世界的会客厅。

链接

“一江一河”文明实践带擦亮申城名片。聚焦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共享共治,在“一江一河”沿线建立“望江驿”“滨江人人屋”“滨江建设者之家”“滨江市民驿站”等102个文明实践特色阵地,推出“百年红色文化寻访”“百年工业遗存寻访”等文明实践体验线路,打造“滨江秀带直播间”“苏河建设大家谈”等线上线下活动平台,开展河道守护、应急救援、文明劝导、市民巡访、文化导览等文明实践项目277个,培育“小水滴”青年志愿服务队、苏州河护河联盟等志愿服务团队226支,打造“志愿者讲水岸故事”“小湾豆”水岸共治等特色品牌,在滨江岸线“硬贯通”的基础上,让文明实践成为服务功能“软贯通”的内涵支撑,成为群众“心相通”的有效途径,使文明水岸成为有秩序、有温度、有活力、有格调的“城市会客厅”。

“五个新城”文明实践群

2021年7月,上海市提出了“五个新城”的空间概念,赋予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5个新城更加清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前景。“五个新城”也是上海新时代文明实践从城市核心区域向外围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文明实践群。 

日前,上海市宣布向5个新城导入25项重要新功能,涵盖要素平台、教育、文体旅 等多个方面,使之投资上规模、产业上能级、建设上水平。随着5个新城的建设,上海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大框架下,提出构建“五个新城”文明实践群。5个新城立足各自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功能定位,联动园区、厂区、社区、校区、景区等城乡生产集聚区,布局“上海之鱼贤美小驿”“彩虹文化带”“长三角G60科创走 廊文明实践示范带”等一批文明实践新空间,实施“与新城相约,与文明同行”等一批 牵引性、带动性强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让新城居民群众在文明实践中产生浸润其中的体验感、乐在其中的成就感、受惠其中的获得感。

上海市探索建立“五个新城”文明实践群,着力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级、保护新城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宜居宜业、低碳环保、充满活力的文明新城。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新城成为市民群众近悦远来之地,在各具特色的路径模式的描绘下,一幅“五个新城”文明实践群的画卷徐徐展开。

“嘉”字上面巧做文章

嘉定地处上海北大门,人文历史悠久,人才资源丰沛,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深化拓展、提档升级的过程中,嘉定通过打造“文明实践六新我嘉行”(宣讲新思想、修身新面貌、城市新形象、文明新风尚、文化新生活、志愿新力量)品牌,生动诠释了“礼乐嘉定实践文明”内涵,不断释放“文明实践+”指数效应。

嘉定区纵深联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三级阵地网络,拓展“我嘉”系列特色阵地,打造“文明实践+区域品牌”特色阵地,强化阵地融合发展。如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嘉定新城和北虹桥“双引擎”牵引的文明实践群;聚焦盘活产业资源,打造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融通的文明实践园;聚焦构建发展共同体,成立“一嘉人”文明实践联合体。

其中,“一嘉人”是嘉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汇众智、聚众力,深入拓展、精耕细作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合体,以强化科创引领、深挖历史文化底蕴、积极促进区域互动,构建多元共享共建的文明实践新格局。“一嘉人”联合体不仅引入中国工程院成果转化中心、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所等10余家科研院所,还引入沃尔沃汽车亚太区研发中心、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等 20 多家汽车和科创企业以及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4所属地综合高校加盟,扩大文明实践的“朋友圈”,将文明实践变成推动产、学、研并举发展的重要引擎,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嘉定区南翔镇是全国文明镇,文明的底蕴由来已久。南翔镇不仅因有滋有味的南翔小笼包闻名,还以多姿多彩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闻名。自南翔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成立以来,南翔镇不断完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双轮驱动模式,推出“十百千万”文明实践工程:“十”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阵地引领带动,“百”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面覆盖,“千”个志愿服务项目有声有色开展,5万余名志愿者在不同岗位发光发热。在全面开展富有南翔特色的“六新我嘉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南翔镇又建立起了“小美南翔·七色彩虹”志愿服务队,充分激发志愿活力,彰显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时代内涵。今年以来,南翔镇更是创新开辟“小美来了”直播栏目,通过理论宣讲、文明交通等直播专场,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成为居民群众的新时尚。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群 众需要什么,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这就是南翔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秉持的理念。

围绕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嘉定区开展“护航我嘉”“健康我嘉”“守护我嘉”“暖心我嘉”“文明我嘉”五大“我嘉”志愿服务行动。“家门口的志愿服务”也成为“嘉”常态,每月 “逢5逢10”日被设置为常态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日,每月5日的“缝缝补补日”、10日的“银发触网日”、15日的“义务理发日”、20日的“知 音交友日”、25日的“亲子活动日”、30日的“健康宣传日”,这些家门口的志愿服务在家与家之间传播互助精神、传递城市温暖。 

在嘉定新城,新时代文明实践怎一个“嘉”字了得?有“嘉”的“家”,人民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家”里有“嘉”,家和才能万事兴。以“嘉”字为主题做出新意、做成精品,成为嘉定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空间的人文理念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青浦以“新青浦、新生活”为目标,以“高颜值、最江南、创新核、温暖家”为城市发展远景,有序推动文明实践提质扩面、提档升级,建成1个区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个街(镇)分中心和330个村(居)实践站以及22家特色实践站,形成“1+11+330+X”多级联动文明实践阵地体系。通过幸福社区的建设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建成的网络、平台、阵地和推出的各类理论宣讲 活动等,特别是具有地域 特色的“上善”品牌系列 讲堂等,有效打通了文明 实践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并通过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供给、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水乡青浦建成宜居宜业的美丽、温暖家园。

在青浦新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整体建构中,“家”不仅是一种可塑造的生活空间,同时也 成为激发市民热情献身公益、自觉履行社会 责任的精神家园。

谈到“家”,不能不提及在青浦市民家门口召开的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及为历届进博会提供保障服务的“微笑四叶草”志愿服务团队。这些身穿志愿者制服和胸佩“微笑四叶草”徽章的志愿者,自进博会首展以来,坚持为高品质进博会保驾护航。展会期间,志愿者们克服种种困难,承担场馆交通路口指引、站台秩序维持、进博会宣传、交通信息问询等服务,以真诚、友善的微笑和耐心、细致的服务,为“微笑四叶草”这枚徽章增光添彩,成为“文明青浦”“上海之门”亮丽的城市名片和城市文化符号。

自2014年以来,“微笑四叶草”志愿服务团队出色地完成了进博会、国际车展、工博会等大型展会、每年约500多万人次客流的志愿服务保障,不仅经受了单日客流18万的考验,也承受了一天服务10小时的艰辛。他们用微笑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除了“微笑四叶草”,在青浦的志愿服务团队中,还有方爷爷志愿团队、“洋蜡烛”志愿团队和“小孟工作室”……他们都是坚持数年服务社区的志愿服务团队,用爱和奉献 守护着青浦这个大“家”。 

在青浦区服务保障进博会前线指挥部办公室,记者见到了领军方爷爷团队的“新上海人”唐艳琼。这位两个孩子的妈妈自接过方爷爷的接力棒后,就以小区为家、青浦为家、上海为家、进博会为家,率领团队的百余名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和进博会志愿服务。她说,自己做志愿者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给两个孩子做个好榜样。作为母亲,她希望身体力行地培养孩子具有公益理念、志愿精神,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榜样和力量。 

学雷锋志愿服务不仅佐证了一个城市所蕴含的软实力,同时也佐证了一个城市所具有的 时代风采、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上海学雷锋志愿者队伍,已经成为这座国际大都市通往世界的窗口,成为上海城市先进文化的形象大使。

采访中,记者看到,一批具有丰富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开拓精神、奉献精神的年轻人,已经走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主要岗位,成为上海新时代文明实践百花齐放中尤为鲜艳的那一朵。

唱响红色文化传承主旋律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千年古城松江唱响了红色文化传承主旋律。2020年5月,以红色历史为起点,松江文明实践开启“松江三人行”品牌宣讲活动。此项目以松江第一位共产党员侯绍裘陪同恽代英、罗章龙在松江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党建团建活动的“松江三人行”红色传奇为渊源,通过运用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组成三人一组共53组宣讲团队,进行理论学习宣讲,足迹遍布全区各个基层,受众达1.5万人次。

在红色文化熏陶下,2021年初,松江21位老兵组成了“老兵讲故事宣讲团”,深入部队、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宣讲,这支团队和所推课程被列为松江区革命传统教育红色品牌和精品课程。无独有偶,在红色文化的感召下,驻松高校携手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盟,拓展、创新文明实践新思路和新内容,项目涉及16大板块。其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松江烈士陵园共同发起的“画笔下的红色传承”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为烈士画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宣讲,多内容融合,多平台联动”,这是松江在理论宣讲走基层中,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得出的经验总结,也使松江宣讲走基层成为百姓喜闻乐见、收效甚好的文明实践项目,推动文明实践走向深入。

松江民间对红色文化的传承由来已久。在松江区新浜镇,有一处由老党员吴仁杰与家人自筹资金建成的“伟人毛泽东风采展厅”,馆藏大量毛泽东各时期的照片、像章和经典著作等珍贵史料。建馆 10余年,共接待全国各地参访者10余万人次,现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区志愿服务基地。

很多松江市民既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受益者,也是倡导者和传播者,体现出这座历史古城丰厚的人文环境。松江新城将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兼容并蓄的传承方法,成为该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大亮点。

立意“美”和试水“深”

奉贤新城以东方美谷产业园为依托,聚集和广纳美丽、健康产业品牌落户园区,构建美丽健康产业矩阵。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中,全区打造了1400多个美育修身阵地,构建了“15分钟美育修身圈”,推出“贤园”“贤苑”“清溪十二坊”等一批市民家门口的美育修身“打卡地”,传播美育理念,开展美育活动,倡导美育生活。2020年7月,奉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启动了“梦圆小康·书香门第”的美育工程培育计划;今年“七夕”之际,又启动了“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暨市民美育修身主题实践活动,多措并举的美育系统工程建设与全区文明实践有机结合,使美育工程成为文明实践的有机载体,为书写“奉贤美、奉贤强”的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南汇新城,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嵌入企业、商区、社区,开展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城市的社会治理能级。

“五个新城”文明实践群的构建,正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人民城市建设同频共振、开花结果。

后记 

信手点开5个新城某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的信息共享平台,信步5个新城任意一处文明实践分中心(站)整洁、宽敞、功能齐全的空间环境,都会被繁多的菜单式服务项目、丰富多彩的培训和讲座课程所深深吸引……这让记者不禁赞叹,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像及时雨、和煦的春风,人民需要什么,它就能提供什么。

截至今年9月,5个新城所在的浦东新区、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10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036个。市民在家门口即可品鉴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大餐,分享文明实践“惠及群众”的创新成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上海5个新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像一幅美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上河图》,展现了城市日新月异的面貌,传播着城市的文化,弘扬着城市的文明。

结束语

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自己的软实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成果 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无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是分中心、站,记者所到之处都能看到“学习雷锋 快乐志愿”的张贴画。学雷锋志愿服务已然和上海新时代文明实践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融格局。

在嘉定区江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记者将它作为此次新时代文明实践上海行的结束语:“文明是一种力量,构筑向上向善的精神坐标。志愿是一种光芒,照亮着文明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