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行动逻辑与思维转向

来源: 文明长宁 发布时间:2024-03-14

当前学界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研究,多以介绍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具体措施为主,也有讨论其作用、内涵及建设路径的。基于此,本文将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来分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核心要义和主体结构关系,为具体工作实践提供新的审视视角,从而更加注重多元主体的互动,全面展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行动者的基本样貌,避免对研究对象的单一化呈现,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深化拓展。

    01.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行动者网络中的行动者

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过程中,各级党委作为“核心引领型行动者”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其中,省级和市级党委承担总责和抓推进的职责,省市两级党委宣传部和文明办要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指导组,制定指导工作方案,聚焦地方组织领导、政策支持保障,优化志愿服务队伍、志愿平台,维护机制运行,促进活动开展,推动各方面资源的高效整合。县级党委承担主体责任,把抓落实作为根本职责,统筹协调全县域各类资源,打破部门利益和条块分割,探索建立合适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政府有关部门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购买者,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权力型行动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旨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人民精神共同富裕,这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多种公共服务类型。基于此,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协调农村农业、民政、应急、科教文卫体等相关部门系统的力量,发挥各单位所长,形成工作合力。

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自组织型行动者”和“交换型行动者”。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调动城乡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自主自治的积极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实现更富活力、更有成效、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组织和企业应广泛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志愿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认同型行动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以志愿者为主要力量、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的。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志愿者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在行动者网络中,外部环境和场地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研究新时代文明实践时,不能忽视空间场地的作用。从本质上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种具有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公共空间。空间也是一种产品,是思想和行动的工具、开展活动的形式,直接关系到受众的体验感和活动的参与程度。阵地平台的搭建,需要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整合各方资源,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打造牢固的地基。而文明实践的内容,需要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开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构建人们“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党组织、政权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社会公众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行动者,它们在场地和空间中运行,各主体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形成合力。

    02.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行动者网络的维系

网络是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另一核心概念,行动者是在网络中产生互动和联系,因此,网络是不断发生动态变化的。这就意味着在行动过程中,行动者间的关系需要维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行动者因其“异质性”而导致网络不稳定,所以需要多种外部力量的“嵌入”来维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行动者网络。

一是政治嵌入。党组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中起核心作用,党的理论对提高思想站位、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引领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能给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提供内在精神动力。二是经济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能仅靠“爱心”维持,必须在心系“国之大者”的同时,关注“百姓现实利益”,必须通过市场化运作和科技赋能,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破解“思想难题”,进而推动人民群众“鼓口袋”与“富脑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三是文化嵌入。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培育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与魂,是我们民族数千年发展的动力,也是当今和今后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在延续传统文化血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灿烂辉煌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者是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可以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四是社会嵌入。习近平同志强调:“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可见,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行动者,发挥好包括志愿者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力量,对社会治理的高效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正是这些外部力量的嵌入,维系了整个行动者网络。外部资源为行动者网络提供开展活动的动力,各行动主体通过资源的交流和分享形成了流动的网络,这些资源包括资金、人力、物资、信息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行动者之间建立了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支撑着他们在共同目标下积极合作、互相支持,并促进文明实践不断发展壮大。

    0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主体的行动逻辑

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一种动态模型,所有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成为一切变化的根源。因此,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行动主体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和解释参与该建设过程的各个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资源优化以及影响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建设过程的行动逻辑,实现良好协作。

第一,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政策和行动方针,实现群众对国家和政治的认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宣传党的科学理论的有效载体,致力于引导人民群众学习理论、践行理论,更好地搭建起理论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桥梁。人民群众在理论宣讲中得到熏陶,从而提升思想境界,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巩固。从各地试点工作情况看,各级党委都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与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结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二,政府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通过权力的分配、权责明确、规章制度和决策程序的建立,来协调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方的合作,有效推动中心的设立和运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一项多行动主体共同参与的重大工程,需要政府在履行相应职责的基础上,将部分权力下放至其他主体,使其有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资格,从而更好地落实党组织的工作要求。

第三,群团组织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通过协商、合作和协调的方式,与各行动主体共同参与规划、资源分配、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有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开展和运作。这一行动逻辑强调了各方之间的互动合作,体现了群团组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和协同作用。

第四,经济组织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时,通过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与各主体进行互惠互利的交换,推动文明实践活动的运行。企业等经济组织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公司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商品服务,以基金会的形式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也是一种常见形式。经济组织在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除了获得经济效益外,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文化功能也助推着企业发展壮大。

第五,社会组织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时,通过自主组织、协作和自发行动,形成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机制,有效地规划和实施各项活动,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组织在提供志愿服务方面有专业化、特色化的优势,通过对社会组织的赋能,使其可以通过更开放的形式向全社会招募志愿者,形成更加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有效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第六,自治组织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时,通过建立和强化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共同价值观以及对组织使命的共鸣,形成一种内部凝聚力和团结性的机制,共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行三级架构,在行政村(社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基层民众进行直接互动。因此,如何发挥“人民主体性”,让人民群众“唱主角”的问题就尤为重要。

    04.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思维转向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从“主客体关系”到“主体间性关系”的思维转向。这种思维转向必然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树立“协同”这一核心发展理念。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涉及众多行动主体,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人和环境等各种行动参与者,共同推动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中心建设过程中,协同理念强调了党和政府的作用,也强调了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的协同合作。这一协同理念追求的是主体间关系结构的优化,意味着各行动主体需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职责。

具体而言,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对协同理念的践行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第一,权责清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行动中,要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公民”之间权责统一、协同合作的多元文明实践新格局。第二,分工明确。习近平同志强调:“任务责任要实,做到分工实、责任实、追责实,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履责激励,失责追究。”要厘清各主体的职能边界,对涉及统筹协调、工作指导、考核监督、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文明实践事务,应交由党组织负责,县级党委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发挥好“一线指挥部”的作用。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打通部门的专业壁垒,发挥领域优势,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领军队伍;对于能够通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文明实践活动,应坚持社会协同的理念,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交由经济组织负责;对于能够通过慈善行为和志愿活动解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事务,应交由各类社群组织负责,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第三,资源共享。习近平同志说:“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并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需要彼此的资源支持、阵地资源整合到位,打破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资金使用集约化、硬件设施共享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功能作用综合化。通过扩大群体规模确保文明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尽责、人人有获得。第四,目标统一。习近平同志强调:“在一个班子里就像是在同一条船上,开展工作就好比划船。大家同舟共济,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形成了合力,这船就能往预定的目标快速前进。”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行动网络中,各个行动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因此,在开展活动时应注意协调各行动主体的目标,形成一股既能充分尊重多元利益又能确保目标统一的合力,共同服务于全局的发展。要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总目标,整合资源和行动、化解矛盾与冲突,最终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