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

夜读北外滩 | 那段艰难而温暖的岁月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05

那段艰难而温暖的岁月



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陈列着一幅名为《除夕夜》的油画。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个犹太难民的真实回忆,一户中国人家在传统的除夕之夜,把犹太难民家庭邀请到家里吃年夜饭:“饭桌上的酒菜不多,但大家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细心的中国主妇,提前帮他们准备好刀叉;看到犹太人不习惯和他人在一个盘子里进食,主人连忙把食物分到每个人面前的盘子里。”


二战期间,深受纳粹德国迫害的两万多犹太人背井离乡,远渡重洋辗转来到上海,涌入虹口。他们之所以能免于饥寒,除了犹太商业三巨头中的嘉道理和沙逊家族的救济外,虹口地区的中国居民也伸出了援手。


据如今还聚在唐山路一带的老人回忆,当时与隔离区犹太人杂居的上海下层民众友好而善良。他们让出房间安置犹太难民居住,帮助他们寻找工作,借给他们一些生活用具,接收犹太难民儿童进校读书等。除了保持中欧犹太饮食习惯外,犹太难民们也尝试学习中国式烹调。


通过“犹太国际委员会”、“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等各种救济社团的协助与安置,犹太难民们在虹口有了栖身之地,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学校、饭店、宗教场所和商业活动。这些犹太人大多有一技之长,律师、医生、工程师、教师、各种手艺师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充分显示了犹太民族“适者生存”的特点。他们开设的小型服装、面包、冷饮、旧货业等商店,经营得还不错,迅速融入异国的生活。


1941年,犹太人集中居住的提篮桥地区出现了商业茂盛的局面,舟山路则成了商业中心,号称“小维也纳”。


“他们在流亡中也不让自己丰富的文化遗产丢失”。此外,崇尚文化的他们办起了电台,出版了报纸和刊物,组织起剧团和乐队,尽量在艰苦中寻找一些乐趣:或光顾餐厅、咖啡馆和剧院,或到霍山公园散步聊天。


当时,一家叫“屋顶花园”的露天餐厅,成为犹太音乐家相聚、表演的场所。当悠扬的音乐声响起,如同有了魔法,那些曾流离失所的犹太难民,脸上的愁容好像全都不见了。


上海作家陈丹燕曾这样描述二战时期的犹太人:“像水银从温度表的密封玻璃里逃出来一样奇迹,像水银落地一样迅速逃匿,像水银即使被碎成粉末,也会很快再汇集成完整而晶亮的一大滴一样的顽强。”


斗转星移,现在经常有一些犹太人及其后代,到虹口寻找历史记忆——艰难却不乏温暖。对他们来说,上海的虹口犹太人居住区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更有人说,在纳粹掀起的反犹的腥风血雨中,虹口成为庇护犹太人的“诺亚方舟”,托起了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