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

从小门面到开进商场,万寿斋也见证了大家生活的改变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05

从小门面到开进商场,万寿斋也见证了大家生活的改变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十五平米的堂吃空间,十七张塑料板凳,单凭师傅手中捏出一道道小笼褶子的精细活,山阴路上的万寿斋跻身三代食客眼中“舌尖上的美食”。



如今,正值古稀之年的万寿斋有了“老字号餐饮店”的名号,开门做生意更是供不应求。


在食客口中,从物质匮乏的年代到如今丰衣足食的2020年,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在迈向小康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对美食的追求是否有了改变?是什么因素促使它生意兴旺?推开门,老式餐饮店里发生的故事仍在续写。



阿姨侬身体好伐?我刚刚下飞机肚皮饿了,就想着回来看侬了!


在收银员张幼芬的印象中,眼前的小伙子是住在山阴路老房子里的常客,四年前去了国外读书,小时候经常到店里吃小笼,因为从小看着长大,和自己尤其亲络。


他每次都会点二两小笼配碗牛肉咖喱汤。


张阿姨说,像这样的熟客是常有的,自己认脸就知道对方要点什么了,她把这叫做“点单惯性记忆”,算作自己六十岁记性还不错的体现。


2020年,65岁的张幼芬已经退休,房子动迁也搬到了长宁区,但她坚持每天换乘公交十几公里到虹口区上班。有人劝她休息出去旅旅游,她却说,认识的老邻居老朋友都在这里,每天在这里氛围很好,等到有一天干不动了再休息。

那年张幼芬服从公司分配,到万寿斋做起了收银员,一做就是三十五年。


我心里就是喜欢虹口,喜欢这个小店面,有很多情感是不能替代的。


从手写票根到机打小票,再到手机微信支付,三十年过去,柜台上的收银机器都不知道换了几批。忆起那时,张幼芬告诉小虹,自己的工作不光是收银那么简单,有时候还要做“疏通向导”,店里就十几张桌子,经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她就招呼店里的食客拼桌,熟客互相招呼,久而久之,就形成这种习惯,有人说这是儿时国营饮食店的感觉,是老字号独有的传统。


正说着,店里又来了两位熟客。


一笼小笼配两碗拌面,再来两碗咖喱汤清清口。下午三点,顾先生和陶先生约在万寿斋碰头,二人聊起往事有说有笑。顾先生告诉小虹,他跟陶先生是从小长大的好友,小时候经常骑自行车过来吃,然后他拿一点零用钱,我拿一点零用钱,就跑到这里吃上一笼小笼。



顾先生半开玩笑地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当年的自行车升级轿车了,虽然店面小,停车也不方便,但是老顾客还是钟情这里,经常会想念这口味道!


在万寿斋,像顾先生和陶先生这样,钟情于老式餐饮店的熟客络绎不绝,或许这就是老式餐饮店的魅力,给予人情怀和回忆,就像小笼上的一道道褶子,捏得细腻而深刻。


消费市场肉眼可见的升温,万寿斋也做出了革新:首次尝试迈出走向品牌化的一步,商场首开新店,而食客熟知的山阴路老店也进行了装修更新。


向“新”而生,新老并存,成为老字号餐饮全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他们为适应时代做出的重要选择,如何做到老字号餐饮的屹立和振兴?或许仍需要时间摸索。但可以确定的是,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我们,想念的不仅是齿颊留香的美味,更多的是一种对舌尖记忆的依赖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