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育文化我践行

“生态岛”上遇“刁难”?科普这样玩才鲜活不失专业度!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7-04

3700平方米,100多种鸟类,城市中罕见的原生态森林,藏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樱桃河上的“生态岛”。跟随专业科普志愿者行走,收获的是知识,播种的是兴趣。

其实,在拥有将近14公里的滨江岸线、有“浦江第一湾”之称的吴泾镇,特色生态文明人文行走有不少……

主持人 一野

专访

吴泾镇党委委员 刘芳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生态与环境科普专家志愿者 陈小勇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问题观察周末营志愿者 裘世唯

01

“生态岛”上遇“刁难”

专业大学生志愿者有答案

“生态岛”的前身是建筑垃圾中转站,由众多砖石、瓦砾、钢筋水泥堆积而成,其“华丽转身”的背后,源于当时学生的一个心愿:能否以生态的方式,改造小岛?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相关教授参考上海周边森林类型,结合土壤特点,选用本土树种,种植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营造近自然森林。

不到二十年,当时的幼苗已长至20米高,层次丰富,郁郁葱葱,养护成本却极低;曾经路过的鸟类,在这里觅得了栖息地,单鹭类就超过150只,甚至吸引了区域内罕见的小太平鸟“定居”。四十多种植物、一百余种鸟类,让“生态岛”无愧为动植物的“乐园”。

基于《环境问题观察》课程,学院建立了包括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在内的志愿者团队。今年5月28日,一场人文行走自“生态岛”启程,吸引众多亲子家庭前来体验。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裘世唯经常在下课时路过“生态岛”;作为“环境问题观察周末营”志愿者,她乐于将自己参观“生态岛”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小朋友——岛上有哪些植物,有什么特征?岛上有哪些鸟类,在不同季节会有哪些相应行为?

“芦苇为何长在河边,而不长在生态岛上?”面对小朋友的考验,裘世唯用生态学“种间竞争”知识进行解答:芦苇长在滩涂上,可以更好吸收滩涂上的营养物质;如果长在树林里,很难竞争过高大树木。

分享知识的过程,让裘世唯深有体会:“作为生态环境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就可以利用专业所学,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小小贡献。”

02

环境问题就在身边

观念和兴趣培养更重要

除了关注良好生态,“环境问题观察周末营”还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如水体环境。

志愿者带领小朋友用专业设备监测水质,获得黄浦江、兰香湖等水域的ph值、溶解氧和电导率。每位大学生志愿者指导五名小小体验者,确保人人有机会动手、有问题随时得到解答。

小朋友年龄差距悬殊,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如何看待操作能力的差异?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生态与环境科普专家志愿者陈小勇认为,比起知识传播、动手能力训练,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观念和兴趣的培养。

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了很多,却常常忽略身边的知识,环境问题观察让他们在很多方面“刷新”认识——

“生态岛”上多为本土植物,与之相对应的是外来植物,容易对本土生物多样性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小朋友回去后,会关心身边的植物究竟是本土植物还是外来植物。“达到这样的效果,已经非常好了,说明孩子们在做相关的思考。”

不过,陈小勇也有更高的期待,希望通过思维训练,启发孩子对生态环境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发扬更多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做法。

置身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岛”,陈小勇提及了一些专业观点,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为什么物种多的地方,生态系统功能一定好?因为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功能越多;功能越多,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越高。一些上海已在推广的好做法,如生境花园,考虑的便是绿化的栖息地功能。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专业知识,待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可以从生态系统功能、服务的角度思考。

03

鲜活而不失专业深度

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在此融合

“人文行走,是鲜活生动而不失专业深度的。”实际上,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所在的吴泾镇,生态文明人文行走人气火爆,自去年至今共举办9场活动,近200组家庭、1000余人次参与其中。今年五月更是集中举办4场,可谓“周周有活动,回回靠秒抢”。

吴泾镇党委委员刘芳表示,家长希望孩子走出教室、拥抱大自然,在研学活动中边感受自然风光边学习;孩子可以在人文行走中丰富知识,日后用于实践,甚至是工作中。

丰富的水域、森林、栖息地,造就了吴泾镇“浦江第一湾”的生态优势。2021年7月,上海提出“一江一河”十四五发展规划。作为南黄浦江的起点、拥有近14公里滨江岸线,从江边集镇到化工重镇再到生态文明科技时尚城镇一步步走来的吴泾,还可以做什么?

“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研讨会后,由一套代际生态环境科普教材、一张生态文明地图、一支三代人同讲“浦江第一湾”故事宣讲团、一张环境问题观察清单,一系列人文行走项目组成的“五个一”初具雏形,目前均已落地。“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游学地图,已然开启;“魅丽滨江”“科技时尚”“美丽乡村”三条人文行走路线,于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正式发布,后续还将不断完善更新。

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何在“浦江第一湾”实现融合?除了高校专业志愿者,社区居民主动接棒吴泾本土文化志愿讲解,也参与开展黄浦江垃圾打捞等便民服务,成为生态文明向社区延展的重要力量。全新上线的“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号主题轮渡,在候船室中,将轮渡文化、红色文化、“保护母亲河”志愿文化悄然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