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风我践行

基层一线工作者回眸上海抗疫 点滴微光传递精神力量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16

在15日举行的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多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医生、志愿者、干部、快递员、居民、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通过现场发言、场外回忆等多种方式,回眸2022年3月以来的抗疫经历,传递出共同抗疫的精神力量。

靠什么拼奥密克戎?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率领一支由20余名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团队,参与了7家市级方舱医院的建设与运行,被称为方舱医院的“拓荒队”与“尖刀连”。

在4月初的“开舱”阶段,陈尔真在世博方舱发现消毒的紫外线灯和照明灯的开关在一起,如果不小心两个灯一起开,就会对病人的眼睛、皮肤造成损伤;厕所的台阶比较高,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构成潜在风险。这些看似与病毒没有直接关系的细节,都事关战“疫”成败,需要用心一一解决。

“我想,此次上海战‘疫’,就是践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在80多个日日夜夜的戮力奋战中,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守护我们深爱的城市和人民。”陈尔真说。

“00后”接替奶奶当起楼组长

19岁的包思憶,是上海大学的大一学生,他家所在的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天蒲小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老年人占小区人口一半以上。3月31日晚,是浦西实施全域静态管理前夜,包思憶接到居委会主任电话:“小包,你奶奶是楼组长,但已81岁了,你能否顶替她做个临时楼组长?”

“奶奶是一名老党员,我是共青团员,又是入党积极分子。特殊时刻,年轻人不上,谁上?”包思憶即刻就答应了。

接替奶奶当起楼组长后,包思憶不仅要对接楼栋14户居民的信息联络和自我管理,还当起社区志愿者,全程参与每次核酸筛查组织工作,进入阳性楼栋发放生活物资,参与小区巡逻。“我几乎做遍了小区所有的志愿者岗位,就像游戏里‘打通关’一样。”包思憶说。

大三学生孟映宏,是一名“UP主”,“粉丝”数量达280万。居家封控后,她被身边群友邀请成为楼组长,由“被照顾”转为“照顾人”。最初的日子里,完全没有基层服务经验的孟映宏曾“崩溃大哭”,但最终与邻居一起守住了战“疫”阵地。

包思憶和孟映宏表示,回望这段抗疫经历,很庆幸自己没有退缩,而是在居民区党组织的带领下,和许许多多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一起并肩作战。通过感悟并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我们这一代‘00后’收获了宝贵的成长。”

“群众的包容和信任,是战胜疫情的力量源泉”

尹晓芸是黄浦区打浦桥街道蒙西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一段时间,蒙西居民区有个片区7栋楼中5幢出现确诊病例,居民质疑消杀没有做到位。居委会马上对消杀工作“全程跟拍”并发到居民微信群中。

“我的体会是,只有及时将疫情防控信息公开,设身处地换位共情,才能真正赢得居民的支持。而群众的包容和信任,是我们战胜疫情的力量源泉。”尹晓芸说。

马欢花是金山区高楼村党总支副书记,也是一户“全国文明家庭”的一家之主。疫情期间,她带领家庭成员和村民群众组建起“578”(“我去吧”谐音)志愿服务群,扎紧了群防群控疫情防控“篱笆”。

志愿快递:让城市多一分从容 少一分不安

普陀区石泉路街道饿了么星光耀站点,2017年建立工会,是全国首家成立街道网约送餐员联合工会的站点,最近荣获2022年度“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

疫情期间,饿了么星光耀站点组建了抗疫志愿小队,主动将服务半径从3千米扩展到5千米,为周边居民配送药品、婴儿奶粉等应急用品。站点每天有6名骑手坚持服务,每人每天平均配送100多单。正是有了这支快递小分队的坚守,周边居民区的战“疫”多了一分从容,少了一分不安。

在站长吴义看来,守望相助是双向的,“那段时间,我们曾帮一位姐姐买婴幼儿用品,姐姐看我们找吃饭的地方比较困难,就经常给我们做饭,还把饭放到小区门口,喊我们过来拿。”

安徽小伙儿郭干,来上海19年了,平时做“闪送”。小区封闭管理后,他主动走进居委会,报名当志愿者,为小区居民提供物资配送。他说:“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这里的叔叔阿姨对我一直都很友善,现在小区有困难,我理应站出来,因为我也是上海的一分子。”

在基层“将心比心”

浦小立是上海市级机关工委干部。4月8日至5月25日,她报名参加市级机关党员抗疫突击队,进驻闵行和浦东两个疫情较为严重的社区,协助开展核酸筛查、封控楼栋生活垃圾倾倒、楼道消杀、为社区老年人配药等“最吃劲”的工作。

“最初居委规定,可以在楼下按门铃,让配药家庭自己下楼来拿。但是我发现,老年人配药较多,大多患有基础疾病、腿脚不便,老式小区又没有电梯。于是,我就挨家挨户把药送到他们手中,顺便做一些信息沟通。我多爬几层楼梯,多解释几句,居民们就能少些怨气。”浦小立说。

疫情期间,浦东新区南码头街道成了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干部吴雯竹的新岗位。在这里,她主动承担起为社区癌症病人和精神病患者配药的工作,穿着防护服、搭乘警车、奔波在市区一家家医院与居民楼之间,成了她战“疫”最难忘的记忆。

4月11日至5月23日,根据组织安排,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干部凌翔被充实进入外籍居民较多的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委会荣一工作站。凌翔说:“40多天的支援社区工作,大大丰富了我对基层别是对国际社区基层工作的认识。虽然文化背景与生活经历不同,但我一直将心比心,以实际行动争取外籍人士对上海抗疫支持。”

“蛤蜊电台”为方舱带来亮色

本轮疫情中,上海广播打造的方舱医院专业化防疫公益电台“蛤蜊电台”(取“隔离”谐音),为方舱里的医护和患者提供了116期特别节目,从心理、健康、健身到音乐、文化、理财、少儿、戏曲,“蛤蜊电台”精心制作的节目以及播音主持坚定、温暖的声音,为紧张不安的方舱带来一抹轻松与亮色。

“蛤蜊电台”将“守望相助 共战疫情”作为办台宗旨,节目被送入上海主要的9个方舱医院和相关隔离点,覆盖听众超过600万人次,在上海战“疫”和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特殊“音痕”。

同样围绕广播,疫情期间,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节目主播、上海梦晓心理志愿服务团队队长梦晓带领上海一批专业心理咨询师,开设了24小时心理支持热线,从3月初起即开始为市民、医务工作者、方舱建设者、志愿者等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减压等心理疏导专业志愿服务,坚持连续运行了75天,接听倾诉电话1063个,总时长约843小时。这一团队还开展线上心理讲座65场,辐射听众数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