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修身我践行

打造“会思考的街区”治理样板,片区一体化描绘417街区民生“暖心图”!

来源: 文明徐汇 发布时间:2020-12-30

凌云街道“417街区”位于沪杭铁路、虹梅南路与梅陇港河形成的封闭区域内,街区内包含了多种空间类型和社区类型,面临着小区异质性强、物质设施陈旧、公共空间分散、房屋产权复杂、物业服务欠缺等问题。由于空间治理低效、社会治理缺位,碎片化老旧小区成为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攻坚之地,亟待通过治理创新来破题。

凌云街道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作用,以硬治理空间重塑为先行,软治理功能提升为重点,软硬结合、良性互动,推动空间形态、物业管理、社区自治、生活服务“四个一体化”,加快建设开放共享的融合型街区,努力使居民生活环境更加美观、街区特质更加彰显、社区服务更加高效、基层社会更加和谐,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红+生态绿”街区治理新示范。

坚持红色引擎促发展

切实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成立417党建联盟,形成居民区分会、业委会分会、物业分会、直属单位分会和区域单位分会等五大联盟分会,建立居委会的基层管理、弄管会的议事自治、物业专业服务、区域单位助力的“四方联动”街区治理运行模式。

同时,追溯417前世今生,在铁路梅陇站原址打造“初心老站”,在街区内设立初心站、责任站、使命站,打造系列党群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水岸邻里汇等,加大对417街区红色资源、文化资源、服务资源等细化梳理和溢出增能,努力将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至街区的每个角落。

▲街区资源地图

坚持空间重构换新颜

持续推进生态社区建设

发挥社区规划师作用,统筹街区景观环境优化布局。结合“五违四必”整治,大力推进无违创建,实施梅陇港治理及沿岸步道建设,完成4个口袋公园新建和梅陇港人行桥改造,完善街区交通体系,提升公共区域环境水平。配合推进徐汇中环绿廊建设,对虹梅南路96弄进行休闲漫步功能布局修复,重塑生态慢性系统。

同时,深化“生态家·绿主妇”品牌建设,形成覆盖整个417并各有侧重的社区生态园群落,推动形成“更安全、更干净、更有序”的美丽街区形态。

坚持物业一体优管理

实现街区事务共商共议

针对417街区7个住宅小区4家物业公司分头管理的状况,街道采取“边请进来、边退出去”的方式,选聘徐房物业统一负责街区的物业管理,通过实行公司内部竞岗制,择优选择区域经理,完善服务管理标准,规范保安保洁队伍体系。结合智慧社区建设,以云网融合为支点,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配以物业服务、停车管理等新制度,试点推行街区微脑管理新功能,实现一体化智能管理。

同时,打破住宅小区空间局限,采取“6+1”模式成立业委会联合会,有效增强了居民对街区事务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物业管理费收缴率从原来的70%攀升至90.95%。

坚持自治共治齐参与

有效激发街区内生活力

为了培养居民共享街区的意识观念、复苏街区内生活力,街道充分挖掘南北春华堂和梅陇花乡的本土文化,持续推进“百家姓”“家文化”“一平米花园”项目,保留“弹棉花”小店,甄选梅苑一居萌宠汇、梅食汇,梅苑二居小蜜蜂工作坊,凌云新村米乐妈妈生态瑜伽工作室、黄师傅木工间等项目在整个417实现共享。结合实际在云客厅、小广场开展音乐微市集、二手市场、公益集市、图书漂流等活动,设置智能书屋营造书香满溢的文化氛围。

深耕能人善治理念,搭建生态文明、品质生活、文化传承、儿童教育、健康养生五大STEAM工作坊系列课程,引导居民迈出“小家”,走进“大家”,通过能人挖掘、能人培育、能人成圈等做法汇聚更多社区能人,动员和吸引更多居民关注街区发展、参与街区建设。

坚持便民高效零距离

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依托松风花园邻里汇,将成熟的公益服务项目推送至街区,定期开展“大篷车进社区”等便民服务活动。引导街区内梅陇敬老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市场监管所等共建单位与居民区积极开展党建联建活动,为街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增设敬老院助餐点,探索开发“美愿大食堂”,进一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对街区商铺店招店牌进行规范设计、统一改造,实施星级商户评选,树立“示范大街区、优质小商业”的品牌形象。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街区居民提供一站式、一门式的受理服务的基础上,推动各居民区站点创建“四百型”居委会,延伸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综合服务平台等,确保家门口的服务点建设落到实处。

凌云街道417一体化治理通过“百家姓”口述史、绿主妇“生态家”、社区达人STEAM课程、主题化社区治理地图、美好生活市集等品牌项目,挖掘培育跨界全龄能人圈、激活空间载体的社会效能,通过共建共治的方式培力社区自治能力,变碎片同质空间为共享品牌空间、变劣势隙地为生态引力场、变矛盾汇聚点为文化生长点,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