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修身我践行

【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红色“1+1”,党员与少先队志愿者携手社区垃圾分类

来源: 上海志愿者 发布时间:2020-06-19

通海小区位于闵行区吴泾镇,小区建于2000年,共有居民622户。虽然通海小区在吴泾镇属于名副其实的“老小区”房屋设施陈旧,但小区整体绿化覆盖率高,整体小区的环境较好。

通海小区从2019年年初开始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撤桶并点在小区内开展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为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实施在所有点位配备垃圾分类志愿者,对小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指导和监督。同时在小区内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对小区内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统一的巡查及指导。

2019年通海新村党支部以重点工作为“垃圾分类”,依托“红色花苑”党建阵地,延升“红色花苑”志愿精神,对接党建联建单位吴泾实验小学党支部,尝试共同培育“红色1+1”党建项目,以红袖章(垃圾分类党员督导员)牵手红领巾(少先队员)的形式,以党建为引领,从垃圾分类调研、宣讲、互动入手,让党员督导员和少先队员共同携手,争做垃圾分类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动员更多的居民、家庭共同践行垃圾分类的新风尚,让“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倡导绿色生活的新方式。从学生、家长到老师、群众,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期目标。实现了以点带面、带面成片的效果,增强了人人“爱护环境,主动分类”的绿色文明理念。

通海新村坚持党建引领,建立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居民群众共同参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从党员志愿者开始带动整个小区垃圾分类建设,从而真正实现小区垃圾的减量工作。

【主要做法】

一.红色“1+1”,社区学校齐发力。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动手力,并提升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海小区围绕“垃圾分类”主题,设立了“我与环保、我与生态、我与社区、我的家园”四大特色季主题模块,开展“设计垃圾分类小报”、“绘制团扇”、“DIY手工皂”、“多肉拼装”、“美化家园”、“垃圾分类大家来”等手工制作等多项亲子活动,组织小区的党员志愿者与少先队员志愿者们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各项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将垃圾分类的知识和理念寓教于玩、寓教于乐,让参与主题活动的志愿者们轻松掌握垃圾分类的方式方法,让他们了解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让这些老少志愿者们形成了“知分类、懂分类、愿分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小带大,老带少”的形式,用浸透的方式引导全家共同参与其中,达到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推动整个社会”的目的。

以垃圾回收利用为切入点,利用居民在生活中的产生的可回收物,组织小区内的党员志愿者与少先队志愿者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用自己的双手赋予垃圾“新生命”。“红色1+1”志愿团队依托“红色花苑”党建微阵地,尝试将废旧酒瓶制作成形式多样的花瓶、花盆,独特的造型、优美的花卉,在志愿者的手中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并在“红色花苑”内进行布置展示,获得了居民一致好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变废为宝的行列中,真正地将环保教育延伸到了家庭,实现了以点带面、带面成片的效果,在持续推进垃圾变废为宝试点的努力下,小区内居民支持率、垃圾可回收率、垃圾减量率、投放准确率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也更加增强了人人“爱护环境,主动分类”的绿色文明理念,小区内的文明之风也在不断浸润每个角落。

二.红色“1+1”,引导监督齐抓紧。

为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志愿者的宣传培训逐步加强后志愿者也成功的转入了日常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通海小区从2019年年初开始实施定时定点垃圾投放工作,志愿者便深入到了日常工作当中。每日上午7:00-8:30,下午18:00-19:30在小区内的2个垃圾厢房进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为更好的指导和监督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执行,通海小区的垃圾投放点位在每日垃圾投放时间段有2名志愿者对前来投放的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指导。同时志愿者们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充分听取小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意见,了解居民的切身需求。垃圾分类实施一段时间后,结合通海小区垃圾分类的实际情况,为更方便居民进行垃圾投放,小区从2019年8月19日起增加误时投放点位,将原有的1个定时定点开放的垃圾厢房改为时定点投放点+误时定点投放,白天可进行全天后的垃圾分类投放,同时为保证小区垃圾的纯净度,误时投放点位上每天白天全天候的有1名志愿者对前来投放的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指导。为确保通海小区垃圾分类的实效,优秀的点位志愿者唐永其和山龙琴每天不管烈日还是刮风下雨都白天全天候的守候在垃圾厢房旁,守护着小区垃圾收集容器的纯净度。

同时通海小区的党员志愿者们组织并成立了志愿者督导队主要负责平时日常巡逻宣传,我们的优秀党员督导员王晓妹不仅在垃圾分类中起带头作用,还积极的参加到我们的平时志愿活动中助力我们的垃圾分类。同时在今年的垃圾分类工作中,通海小区建立了日常巡查机制,志愿者与居委业委人员进行配合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巡查中,一发现问题就进行处理,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常态长效。同时小区内又新成立了一个垃圾分类巡查小组,由志愿者们对小区进行巡查,对小区内居民们的垃圾分类中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和引导。通过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保证了通海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实效性的同时,也避免了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矛盾与冲突。

三.“红色1+1”垃圾分类有创新。

吴泾镇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始终秉承着“小宣讲,大传播”的理念,以组建的“红色1+1”垃圾分类宣讲队为立足点,发挥“社区+学校”的资源,共同创作了朗朗上口的《环保卫士》、《垃圾分类我先行》等垃圾分类小口诀,其中带有上海方言的《环保卫士》童谣更是在镇雷锋月活动中演出,获得好评;在暑期结合吴泾镇家校联动项目的开展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其中,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大学生、显保服务、程胜环保等专业老师,为我们“红色1+1”志愿团队助力,提升团队垃圾分类知识,并以“党员督导员”牵手“少先队员”的形式多次开展了“垃圾分类新时尚,家校联动齐参与”、“大手牵小手,共谱垃圾分类新时尚”等多场主题宣传活动,并发挥实验小学“飞扬电台”、居委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联合宣传的优势,从学生、家长到老师、群众,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期宣传氛围。

【问题及建议】

一.低附加值回收率低,干垃圾减量遇到瓶颈。

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以及无害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干垃圾的减量程度一直作为考核小区垃圾分类成果的有效方法。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志愿者以及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通海小区内的湿垃圾基本已经实现了应分尽分,干垃圾的产量也有了显著效果。但纵观小区的现状,干垃圾依旧作为小区垃圾的最主要的成员存在,对干垃圾的组成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干垃圾中还是有很多可以作为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利用,为进一步开展干垃圾减量工作,提高小区垃圾的资源利用率,2020年将提高小区低附加值可回收的回收率作为目标,将与两网融合市场化公司及吴泾城市管理网格中心合作,举办低附加值可回回收物回收利用活动,宣传地附价值可回收的利用,从而减少小区干垃圾的产量。

二. 疫情影响,小区小包垃圾落地现象增加。

受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大量居民的生活作息时间发生混乱,小区内出现不按照定时定点的相关规定,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下一步将组织志愿者进行新一轮的入户宣传,并且组织相关培训宣传活动,重新树立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并加强评比监督机制,对小区内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评比,通过荣辱榜刺激居民垃圾按照规定进行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