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

【学习强国征文】“年”的流变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04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等重要论述,为“十四五”良好开局凝聚精神力量,“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近期正在开展“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活动。


我们征集到了一批优秀的征文作品,作者们通过过年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对过往春节的回顾,记录民俗风情的变迁,书写和过年有关的温情故事。后续,我们将陆续对收到的征文进行展示。


恭喜发财
大吉大利


作者:长五居委 赵毓豪


对中国人而言,过年最重要的仪式在于“回家”。空间上的家是家乡,一如春运,乐在回得来;时间上的家叫故乡,好比一场梦,痛在归不去。那再也去不了的故乡,便是留在我记忆里最深刻的年轮。


上海人的年味,实在而有形,它直接打通我们全部的感觉器官。它,让我们看到年的色彩,红红火火;闻到年的味道,五味杂陈;听到年的话语,兴高采烈。让我们知道——过年了。


那时候过年,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弄堂里,一个个炉子煎炸煮烧,满街飘香。苏北的肉圆蛋饺、宁波的年糕汤团、广东的熏肠熏腊......过年期间,家门一迈即可尝遍天南地北的美食。这就是我当年在弄堂生活里所体会到的过年的满足和幸福。


那时候的年,是在外玩鞭炮。弄堂里大人们都是放一千响、放“高升”,寓意财源滚滚、财位高升、日子越过越好节节高。我们小朋友就挑那些“飞毛腿”、“夜明珠”之类的乐趣型烟花玩。玩鞭炮的时间集中在两个零点时刻。一个是除夕的零点,辞旧迎新;另一个是初五的零点,喜迎财神。每年,迎财神的鞭炮都要比除夕更多,说明上海人非常实际,希望未来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那时候的年,是在家吃年夜饭。上海人的年夜饭是很丰盛的。一般有几个冷盆和热菜,还有一大锅汤,以及点心。餐前的冷盆有荤有素、酸甜可口,如醋拌海蜇、酱黄瓜(萝卜)、五香熏鱼、卤鸭舌(门腔)、糟毛豆(猪肚、猪爪)、皮蛋豆腐、葱油白斩鸡等;经典热菜,秀色可餐。有一条完整的鱼、竹笋烧肉、油爆虾(或翡翠虾仁)、糯米酱鸭、糖醋小排、响油鳝丝、草头圈子、上汤时蔬;砂锅汤里更是丰富,有肉皮、蛋饺、鱼圆、咸肉、蟹肉、黄芽菜等;点心有甜的酒酿圆子、八宝饭,咸的炸春卷、生煎包等。鱼圆和蛋饺是必不可少的,鱼圆寓意着团圆,黄澄澄的蛋饺像是金元宝,寓意着富贵。


后来的年,更多的是在一起看电视了。电视机的普及造就了电视文化的兴起,人们也不再满足于玩鞭炮、吃年夜饭,更沉醉于看春晚。那时候,弄堂里看电视抢位子,排排坐。央视春晚是过年的视觉中心,它不仅充实了中国年的文化内涵,更强化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现如今,互联网模式下的年,就全在自己手中了。一个手机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过年仪式。淘购年货、订年夜饭、写拜年微信、看春晚、抢红包、拍抖音......只要手指动一动,顷刻间便模糊了所有的异地思念,消解了所有的乡愁情结,传达了所有的新春问候。尤其是眼下的疫情期间,人们尽量不走动、少见面、就地过年。


很多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它在渐渐消失了。我认为,并没有。它,一直在中国人传统佳节的长河里绵延流淌着,也千变万化着。